1960年,国家林业部干果研究室来镇安调研,在镇安县回龙镇梓桥沟青蛾一组发现一棵生长约200年的“栗树王”,株高10米,树围1.6米,冠幅18米,年产板栗60公斤;经考证认为板栗树的祖先地在镇安县小木 岭山系,根据果粒大小及品质命名为“大板栗”、“二栗”、“油栗”,并将“镇安大板栗”认定为优良品种。1970年,西北农学院将镇安县大板栗编入《中国果树栽培学》教科书。 1973年7月20日,中国林学院、西北林学院、陕西省林业研究所等。在镇安县云盖寺镇召开板栗“食象虫”防治现场会,中国林学院鉴定镇安板栗“食象虫”为“雪片甲”。1978年,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将镇安大板栗记入《陕西果树志》。1986年被录入《中国土特产大全》,被国家列入星火计划项目,1990年被陕西省确定为名优商品基地,1992年收录于《秦巴山区土特名产》,1994—1996年连续三年荣获扬陵农业科技博览会后稷金像奖, 1996年获得中国西安名特新优果评品会干果金奖,1997年被国家定为全国板栗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镇安板栗优良的品质,不仅是国内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也是陕西省传统的大宗出口土特产品,世界市场上镇安大板栗被誉为“中国甘栗”,日本人称为“东方珍珠”。 镇安板栗树是乡土树种,系天然生长之山毛榉科,落叶乔木。栗子富含淀粉、蛋白质、糖、钙、铁及多种维生素、脂肪酶等人体必需营养成分,生食脆甜,熟食糯香。《随息居饮食谱》记:“栗生熟皆佳,点肴并用。嫩时嚼之,作桂花香。老者风干,则甜而嫩”。陕南乡土风味名菜,“板栗烧仔鸡”、“爆栗子鸡丁”、“栗仁炖猪肉”等独具特色。中医学认为:“栗仁为肾之果。栗果气味咸、温、无毒,主益气,厚脾胃,补肾气,滋养气血,强筋健骨,活血化瘀,令人耐饥”。 镇安大板栗为壳斗科(Fagaceae)、栗属,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灰色,枝条有纵沟,有皮孔。根系强大,入土深广。单叶互生,叶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12~15厘米,宽5.5~7厘米,疏生刺毛状锯齿。初夏开淡黄褐色花,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呈直立柔荑花序,雄花当年7月形成,雌花第二年3~4月形成,风媒传粉。壳斗大,球形,具密生刺总苞,坚果生于壳斗中,每苞2~3粒,这褐色的坚果正是我们吃的栗子。9~10月果熟。板栗树如此精心地保护自己的种子,免遭鸟兽的危害,无形中赋于人类恩惠。 板栗抗旱、抗寒、喜光。在一25℃低温下不受冻害。凡年平均气温10~20℃之间,生长期平均温度16—20~C之间,年降雨量500—1000毫米的地方,均可种植。 镇安大板栗早在周代已有生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镇安县志》载:栗树是镇安的特产树种,为中国栗北方品种中优良品种之一,以个大色润,甜脆可口,果粒饱满,营养丰富,品质独特著称。清《陕西通志》载:“镇安大板栗……秦为贡品”。镇安板栗自古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木本粮食”、“贤孝上品”。 唐朝药王孙思通称镇安板栗为“肾之果”。其性甘温,滋阴补肾,主治肾虚腰痛,其根皮治风湿性腰腿痛。唐、宋、清代板栗被列为宫庭御膳食品。镇安板栗产于秦岭之南特殊环境,含淀粉57%,植物蛋白8.59%,脂肪2.69%,葡萄糖18.59%,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是栗中极品。 镇安板栗外贸出口也有较悠久的历史。明代初期,在北京、太原、洛阳、西安等地悬挂“镇安大板栗”招牌进行贸易,民国初期开始出口日本等国。随着基地规模的增大和产量的提高,板栗已成为镇安贸易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