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山区民风古朴,旧礼仪很多,每逢婚丧喜庆都爱送礼。农村谁家有红白喜事,方圆几十里人家都赶去送礼,或现金,或粮食,或蔬菜,再穷也不空手去。送礼,就得请客吃饭,就得坐席。坐席讲究很大,不懂的人往往会闹出笑话。 古代席地而坐谓之坐席,南北朝以后有了桌椅凳,称谓仍旧。坐席,先要确定上席的方位。上席是贵宾,下席是陪客。上席的方位:一是从来菜的方向看,菜从东来,西边是上席;菜自南来,北边是上席,也就是说来菜方向的对面是上席。二是从房屋的座向看,正屋的上方是上席,门口是下席。三是以方桌搁置的方向看,桌子缝不能对住上席,而是向着上席的两侧。农村有些地方为了上下有别,给上席放两把椅子,其他三方均放条凳,这就更容易辨别了。 古代以右为大 (如升官为右迁,降职为左迁) 上席的两个座位,首席在右边,陪席在左边。左右是以看席人的对面而定,不是坐席人自己的左右手,自己坐在左手这边,就是看席人的右边了。这是一次一桌的坐法。一次平摆两席,则两桌靠中的位子为大,右为首席。一次平摆三桌,则中间那桌的上席为大,首席在第二张桌子的右边,次首席在第三桌的左边。一次平摆五席,中间那张桌子为大,其余以此类推。农村计较辈份不同的人不能平坐在一排桌子的上席,只好把桌子向下另放一排,叫做“勾席”。如果席口窄便,爷爷和孙子辈可坐一排上席,说什么“爷爷孙子拉平辈”。每出一道菜,上席人先提起筷子。说一声“请菜”,其他人跟着动作起来。 过红白喜事的“知客”(亦称“知宾”),是个最难当的角色,既忙又费脑筋,尤其是“看席” (排坐次)很有讲究。坐上席的基本原则是,丧事先娘母舅家(母党)再姑夫姨夫。在这当中,还要分别亲疏,亲者坐主要上席,疏者坐次要上席。如果客朋少,上席不好安排,主要者坐上席以后,次要者围着坐下席。新婚志喜,上席除了母舅、姑夫、姨夫,“送亲”(女方至亲)必须坐上席,因为这是喜事的另一方。另外,要安排新媳妇坐一次上席,以示尊敬妇女。以后,她就由“客人”变成了主人。就再也不能在自己家里坐上席了。 “知客”如果把上席安排错了,是会招来麻烦的。轻则不乐意离席,重则吵架甚至闹出人命的。笔者就听到这样的两件事:一是汪某和李某都到张家去送礼作客。汪某是李某的亲姑夫,而李某丧偶后又娶了汪某远房的姑母。“知客”只知后者,让李某坐了主席,汪某坐了偏席,汪某不从。因为镇安有个约定成俗的规矩:“先叫后不改”,大户族内以后联婚辈份搞乱了,原称谓不变,李某把汪某叫姑夫。二是,某村年三十左右的妇女,她为小姑子出嫁当“送亲”。回来时同路人调侃,说把席看错了,瞧不起她。她一气之下服了老鼠药,一命呜呼了。唉!何必那样较劲,把性命搭上值得吗?。 过红白喜事,除了“知客”,还有个“说酒话”的,充当古代“礼宾”的角色。酒筵开始时,“说酒话”的带领新郎新娘(丧事是孝子)站在宴席前,宾客全部起立,听“说酒话”。。酒话”一般分三部分:一是主家今天办的什么事;二是害得亲朋跑路花钱的客套话;三是新郎新娘(或孝子)向来宾行礼致谢。有些“酒话”说得很好,因人而异,即兴见编,饶有风趣。 礼仪不可不有,但也不必泥古不变繁文缛节。好在现在多用圆桌,不分上下,解决了这一难题。但是,有些人还要按上席的方位让来让去,实在是多此一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