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id:0 □王劲 江汉地区的原始文化——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因最先发现于京山屈家岭村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而得名。它是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考古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是原始社会的屈家岭文化氏族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即屈家岭文化氏族创造的生活用器与生产工具和房屋、窖穴等建筑遗迹。屈家岭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在汉水中下游的江汉平原,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水稻的重要产区,极适宜于人类生息。考古调查发现,江汉平原上的古文化遗址分布稠密,而以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遗址最多,其中且多有屈家岭文化遗存。这里是屈家岭文化发生、发展的区域,屈家岭文化早、中、晚期的发展序列比较清楚。 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出土的生产工具中,有较多的石斧、石锛(其中不乏大型石斧和石锛),与许多有穿孔的石铲和石镰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还出土有较多的石箭镞,从而得知,屈家岭文化氏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活动为经济来源的原始氏族。从屈家岭遗址晚期文化遗存中有大陶锅、陶甑等炊器和大口深腹陶缸、小口高领深腹陶瓮等盛储器,以及其晚期文化遗存的房屋建筑上遗存的500多平方米的红烧土中,羼拌有密结成层的大量稻谷壳获知,其种植水稻的农业收入量是十分可观的,经中国农业学院丁颖专家鉴定,屈家岭文化先民种植的水稻品种是原始稻谷中的粳稻。遗址里出土的不少已经腐朽的兽骨与陶塑红陶小动物中的陶兽,和大量的石箭镞说明,狩猎是其辅助性生产。出土的腐朽兽骨中可辨认出的有猪、狗的骨骼;加之出土的陶塑红陶小动物陶羊、陶鸡表明,屈家岭文化氏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已随之发展了家畜饲养业。 繁荣的屈家岭文化,在其发展期间不断向江汉平原周边地区扩展,屈家岭文化沿着汉水上游发展扩张至鄂北的均县(此县位于水库中心,被淹没后迁丹江市)、郧县等地区,其影响到达了河南境内汉水支流的丹江淅川和唐河流域;向鄂南发展已达湘北澧水流域一带;向东发展到达了鄂东平原;向西已至鄂西的荆门、当阳、枝江地带。在上述广大范围内,都发现有屈家岭文化遗存或含有屈家岭文化因素的文化遗存。屈家岭文化的分布,几乎遍布长江中游的江汉流域。 屈家岭文化陶器的陶质特点是,早期以泥质黑陶数量居多,泥质灰陶次之(泥质灰陶均为浅灰色),泥质红陶与橙黄陶很少,夹砂陶极为少见;到了中期,泥质灰陶逐渐替代了黑陶,泥质红陶与橙黄陶较前稍有增多,并有少量夹砂陶器;屈家岭文化晚期,仍以泥质灰陶为主,而泥质与夹砂的红陶较前增多,并出现了砖红色的粗砂陶器。屈家岭文化陶器陶系发展演变序列的特色,迥异于周边地区同期原始文化的陶系。 比较突出的是屈家岭文化彩陶不同于其他同期文化的彩陶,其彩陶器皿陶胎的陶泥都曾经过精心的陶洗,因此在烧成之后胎质细腻且有光泽;喇叭形小平底蛋壳彩陶杯和敞口弧腹矮圈足蛋壳彩陶碗等饮食器皿,制作精致,器形小巧秀丽,其制作和烧造技术水平之高,让今人为之惊叹。屈家岭文化彩陶器皿和彩陶纺轮等的彩纹图案,在原始文化中表现了其别具一格的彩绘艺术特色;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与彩陶纺轮和陶塑的红陶小动物,为全国原始文化中所仅有,罕见于其他原始文化。 屈家岭文化与早期楚文化 在西周王朝与各诸侯国频繁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促进下,荆楚的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此时,江汉地区传承原始文化屈家岭文化延续发展的先楚文化,在南北文化的交会中也有了新的发展,西周时期的早期楚文化已渐繁荣,在诸侯国中呈现出本土传统文化的独特文化特色。 湖北境内迄今已发现24处有西周时期文化遗存的遗址。从调查发掘的考古资料看,西周时期出土的青铜礼器与中原西周文化的共性要多一些,但在器形上仍保留有本地域的某些特点。尤以文化遗物中的陶器表现出的,由屈家岭原始文化延续发展的先楚文化传统特质比较明显。其中有部分陶器仍全然保留着屈家岭文化延续至先楚文化发展下来的器形特点,如盆形高足鼎、菌状握手的有榫口器盖、粗喇叭形圈足豆、高领折肩罐、大口或小口平裆高尖锥足鬲等。 江汉平原江陵张家山遗址上叠压的早晚文化遗存,下层是史前屈家岭文化孕育发展的石家河文化,其上的中层是殷商时期的先楚文化,上层是西周时期的楚早期文化遗存;从文化层的上下叠压层位,阐明了早期楚文化承袭本土原始文化的后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发展关系。 让人关注的是,湖北境内西周时期的毛家嘴遗址里,还出土了假圈足木瓢和圈足漆木杯等漆木器,是一件富有浓厚楚文化艺术特色的工艺品。显然其所用的黑、褐、红三种彩色,均是屈家岭文化习用的彩绘用色,所绘的回纹和涡纹彩饰,也似为屈家岭文化陶质器皿上的方框加卵点和旋涡纹彩绘图案的演变和发展。楚文化早期的彩绘漆木工艺,传承着屈家岭文化源远流长的艺术风格,在创新发展中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2 1 [责任编辑:yfs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