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吉生同时表示,中小企业的重点产品、主打产品在选择国外客户的时候,需要充分对其做好背景调查,利用国外的搜索引擎搜索相应公司、主要负责人和公司此前作出的案例,形成一个大概的了解,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客户的不良记录。 杜吉生建议,国内中小企业可以将海外维权问题,许可给国内同行中资金雄厚、经验丰富的大企业,在海外遇到相应的侵权行为时,由它们代表中小企业在海外出面维权。这不仅可节约维权成本,还保护了海外的市场。 深圳市精英商标事务所副所长李晓兰: 应建知识产权证据档案 【深圳商报讯】(记者董思)在昨天的圆桌会上,深圳市精英商标事务所副所长李晓兰建议,企业建立中小企业证据档案,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为以后维权提供证据。 李晓兰认为,中小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提前布局不够清晰。“我认为,企业应该针对产品提前在目标国布局自己的知识产权。例如,商标权应该怎么规划,专利权应该怎么规划等,必须提前有一个详细的规划与布局。” “除了产品布局不够清晰以外。中小企业在法律、法规的认识上,也存在严重不足,有很多空白。”李晓兰表示,目前,国内的很多企业会根据市场优先原则,进而忽视很多潜在的法律风险。这样的风险,一旦遇到海外的维权纠纷时,企业提供不了有利证据,便会对维权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此外,在申请知识产权时,一些企业下面的经办人,由于看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忽略很多本应提前补救的漏洞。 李晓兰建议,“走出去”前先做好知识产权布局、做好保密工作外,企业更多的还要多运用一些新的技巧。她表示,在解决中小企业的维权问题上,往往存在一些难点,例如取证、侵权主体的确定等。而目前的一些新技术,却可以弥补一些不足。例如,深圳市商标协会会提供的全球检索数据对比库,可以委托协会做一个海外合作方的全球检索。一旦在检索过程中碰到有问题的合作方,检索就有预警出来,通过预警可以提前预防和解决很多问题。 李晓兰介绍,维权从大的方面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权利确定的维护,即企业为了谋取权利去申请、注册等。第二部分,便是权利确定了以后,如何去维护权利。因此,建立中小企业证据档案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为以后维权提供证据。她说,无论是在确定权利还是维权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证据,没有注册、来访等证据一切无从谈起,在以后的维权中也更是举步维艰。 网友近4万人次参与圆桌会互动 建议设知识产权应对基金 【深圳商报讯】(记者 苏海强 实习生任姿融)作为深圳商报的一个知名品牌,深圳商报“十七楼圆桌会议”在圆桌会现场进行微博直播,这已成为这一品牌的鲜明特色。在昨天两个小时的座谈中,就有近4万人次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进行互动。网友在互动中纷纷为中小企业维权支招,有网友建议设立必要的知识产权应对基金,为涉外知识产权的技术分析、法律研究等提供支持。 圆桌会结束后的统计显示,在深圳商报新浪官方微博平台上,有110人次在@深圳商报新浪微博官方平台发起讨论,微博阅读量总计8117人次;在深圳商报腾讯官方微博平台上,微博阅读量总计26274人次。 @海绵er宝宝说,企业要想正确应对海外的专利风险,首先必须树立专利风险意识,应该充分重视防范专利风险,应该充分了解、熟悉海外专利制度和规则,特别是出口产品的目的地和转运地的专利制度和规则。 @春天丈落叶建议,鉴于对外贸易中重大知识产权案件不断增多,对我国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建议设立必要的知识产权应对基金,为涉外知识产权的技术分析、法律研究等提供支持。 @本来就很你说,目前,中国企业合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在境外维护知识产权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国内的中小企业缺乏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境外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数量较低。其次,我国知名企业的著名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比率也相当低。第三,外国企业抢注我著名商标事件频频发生。 @流水柳涟涟表示,目前我国企业涉外专利纠纷规模越来越大,外国企业或组织所要的专利费、赔偿费就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从打火机、拉链等传统产业,到生物制药、芯片等高科技产业,纠纷涉及的产业和部门也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隐蔽…… @东风东称,企业要想正确应对海外的专利风险,应该设置自己的专利预警机制,争取做到未雨绸缪、防范在先、有备无患。密切结合本企业的产品和相关技术领域,建立专利跟踪、检索制度,定期进行相关领域的专利文献检索、分析,是企业设置自己专利预警机制的基础和条件。 @请回去表示,中国相比韩国、德国,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制仍不完善。一是尚未建立部门协同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发展的工作机制。二是尚未形成与企业互动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和公开渠道仍有待完善。 @双方都很好认为,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步伐相比,中国知识产权海外维权的步伐明显滞后。因此,如何运用各国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做好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把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降到最低,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