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芝 1,刘庆2 (1.鲁东大学图书馆,山东 烟台 264025;2.山东工商学院电教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5) 摘要:Human Library 是近几年国内外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服务理念。本文介绍了Human Library的起源、发展及其组织模式,分析了Human Library活动对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启示。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Human Library活动,有利于扩大图书馆的内涵、拓展服务功能,建立图书馆用户互动的隐性知识转化平台,加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丰富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式。丰富多彩的读者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必定会为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带来勃勃生机。 关键词:真人图书馆 真人书 高校图书馆 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2 Human Library: New Scope of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Yang Lanzhi1 Liu Qing2 (1.Library of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China; 2. Audiovisual Education Center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264005, China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uman Library has been developed as a new service form and service 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Human Library’s origin, development and organizing mode, analyzing the enlightenment of Human Library upon service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y. Activities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Human Library can not only broaden library connotation and service function, but also establish readers’ interactive intrinsic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platform, strengthen the role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library i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further enrich consultative service. Colorful reader service concept and service mode are sure to enliven the work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library. Key words: Human Library; Human Book;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Human Library(真人图书馆或活人图书馆)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图书馆界兴起的一种基于对话的全新的读者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在“Human Library”活动中,读者所借阅的“书” 是由活生生的人充当的,而不是传统的“书”,因此读者的“借书”就是“借人”。读“书”的方式就是“交谈”;Human Library活动将书与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给用户提供了开放式的,自主交流的学习环境,满足用户一站式服务的需求,缩短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提供了更加具有亲和力的、人性化的服务。这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对于发挥图书馆的优势、提升图书馆的功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Human Library的起源与发展 Human Library原名Living Library,2010年更名为Human Library。1993年,丹麦哥本哈根的五位青年之一罗尼·勃格在一次夜生活中被刺。这迫使他们自发组成了一个年轻的非政府青年组织:“停止暴力(Stop The Violence)”,希望通过彼此交流的方式来规劝丹麦青年抵抗暴力。随后该组织迅速发展,2000年7月, 该组织在罗斯基勒音乐节上举办了一次活动,叫做“真人图书馆”。 “即现场出借75本真人书与观众互动。其宗旨就是反对暴力、鼓励对话、消除偏见,在观众之间建立一种友谊。”[1]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Human Library由此产生。[2] Human Library活动最初主要集中在丹麦、匈牙利、挪威、英国、芬兰等欧洲国家,之后迅速传向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澳洲、亚洲等50多个国家[3],这种由民间组织举办的Human Library活动,从2005年开始逐渐被移植到图书馆服务中。“如2005年丹麦哥本哈根公共图书馆中心馆举办了首场真人图书馆活动。2006年瑞典马尔默市(Sweden’s Malmoe)图书馆举办了真人图书馆活动,这也是该国最早的真人图书馆活动。2008年10月15日,真人图书馆首次登陆美国, 活动举办地点为美国加州圣摩尼卡市公共图书馆,当时有14本真人书可以出借,内容主要包括裸体主义者、佛教徒、素食主义者、知名出版家、瓦哈卡美国人、无家可归的妇女等等,每本书可以出借30分钟”[1]。据Human Library官方网站的A list of past Human Libraries统计,到2010年12月该活动已成功举行了258次[4]。“2008年4月,远洋过客(曾蕾女士)通过她的博客将此项活动介绍到国内,同年底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2008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首次尝试了这种方式, 15名图情专家作为‘Living Books’被与会者‘借阅’[5]。2009年3月起此项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6]、同济大学[7]、石家庄学院[8]等高校图书馆相继开展。武汉、广州等地高校也对此有所关注。” [9] 2 Human Library的组织模式 在国外,音乐节、公共图书馆、学校、社区等都可以是Human Library活动的举办者,而在国内,Human Library还是一个新兴事物,主要在一些学术研讨会和大学图书馆举办。并没有在公众社会中推广开。活动中所借出的图书不是普通的图书,而是由人(Human Book)来充当的,因此读者“借书”也就是“借人”。 担任Human Book的人都是志愿者,没有报酬。组织者请那些有特殊兴趣、信仰或经验的人担任“Human Book”,他们可以是残疾人、宗教人士、退休教师、学生、同性恋者、难民、社区工作者等。 [10]他们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场所自由交流, 读者可以向他们咨询问题,他们会以开放的态度与读者分享其经历、经验或知识。[11]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增进理解和消除偏见的目的。其具体组织形式是: ①了解用户需求,采集并筛选质量优良的Human Book。 ②对Human Book进行编目。根据特长和经历,标注适当的标签。 ③公布活动海报。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读者公布本期的活动方案,方便读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加借阅活动。 ④对编目好的“Human Book”按图书馆的流通规则进行流通借阅。读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图书馆合适的位置阅读“书籍”。 3 Human Library活动对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启示 从国外“Human Library”提出的目的、举办的相关活动以及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石家庄学院等图书馆举办的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这种全新的服务理念融入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之中的价值所在。 3.1扩大图书馆的内涵,拓展其服务功能 Human Library的诞生使图书馆馆藏内涵、馆藏评价标准、资源结构、资源获取方式、文献资源保障方式等,都出现了与传统馆藏不同的特点。除了传统的印刷型、数字型资源,读者还可以在图书馆接触到“思想型”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