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西安虎家》让“X成马咧”重新成为西安人的口头禅。
相声《满腹经纶》则带火了宝鸡方言“娘娘(nia nia),风浪忒大咧!”
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在陕西方言中,有很多和“马”有关的词语,比如“ 克里马擦”,比如“困成马咧”、“饿成马咧”,比如“尕大马细”……这些方言中出现的“马”,究竟和马有什么关系呢?
相关新闻:从下马陵到马腾空 找寻西安与“马”有缘的地方
“马”等于“大”在从事30余年陕西方言研究工作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孙立新研究员看来,在陕西方言中出现的“马”,主要有三种含义:
第一种是表示“大”,比如陕甘一带,习惯用“尕大马细”来表达“大大小小、各种各样”这样的意义,在这里“尕”和“细”都是小的意思,而“马”则是大的意思。再比如陕西人把一种野生的很大的、有苦味的苜蓿叫做“马苜蓿”,把大蓟叫做“马刺蓟”(据孙立新考证,这个“蓟”字在古方言里读如“筋”)。
第二种则是表程度,比如西安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困成马咧”、“饿成马咧”……几乎所有的形容词,都可以套用这种“X成马咧”的句式,表示程度已经到达了极限。这种用法,实质上是“马”字“大”的意义的引申。
第三种则和“抹”同字,比如“克里马擦”,原本应该写成“克里抹擦”。这个词是形容快的,是拟声词和动词的集合体。其中,“克里”是拟声词,是“抹”和“擦”这两个动作快速进行时所发出的声响。
方言究竟该怎么写
孙立新强调“克里抹擦”的用“抹”而不用“马”,是他通过考证和分析得出的结论,但如今更多人写这个词语时,还是习惯用“克里马擦”。
而造成这一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准则来规范方言的写法。更多时候都是写同音字,这就导致了一个方言词语会出现很多种写法。
“而找寻出一条方言写法的规则来,则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孙立新告诉记者,“很多方言至今已经流传了千年,读音和写法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就是要通过研究,找到合适的汉子,来还原他们本来的意义。”
孙立新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现在人常说的“麻达”,最准确的写法应该是“抹撘”。据他考证这个词最早出自元杂剧《倩女离魂》,意思就是问题很多、很麻烦,后来才被逐渐演变成“麻达”。
方言重生需要“炒作”
在孙立新看来,方言绝非仅仅是工具或媒介,而是文化精神、地域特色、人文性格等的凝聚体,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方言的地位却受到了冲击。
“如今城市的年轻人很多都不说方言了,就像‘尕大马细’这样的方言,很多人完全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对于方言的境遇,孙立新一直很担忧。虽然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发掘和抢救方言,但速度永远赶不上消失的步伐。
在孙立新所著的《西安方言研究》一书中,有些例句源于影视作品。因为影视作品传播的力度要大,对于方言的抢救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比如“X成马了”便是来源于电视剧《西安虎家》,剧中人物挂在嘴边的‘饿成马咧’、‘困成马咧’,让这一濒临失传的句式重新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
近期,“娘娘(nia nia),风浪忒大咧!”这句宝鸡方言,则因为陕西相声演员的走红而风靡全国。加之媒体跟进热炒,使得这句话重新成为了流行语。孙立新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他希望越来越多的方言可以重新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