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是唐代大诗人贾岛在游镇安县时发出的感叹。镇安地处秦头楚尾的秦岭南麓,境内群山密布,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就业。
2010年,余之超大学毕业,选择回乡创办的镇安县秦绿苑家庭农场,投身当地木耳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在她的带领下,立足当地自然优势,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坚持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将家庭农场从小做大,初步形成了木耳研发、育种、种植、低温加工包装、冷链物流等环节全覆盖的产业格局。
2020年以来,秦绿苑家庭农场按照习总书记“小木耳、大产业”的指示精神,通过务工就业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发展产业得现金、土地流转得租金等形式联带贫困群众发展木耳增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0余户,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的目标,把镇安的“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案例介绍:
镇安县秦绿苑家庭农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地处深度贫困县。镇安县秦绿苑家庭农场由农场主余之超创办,主要从事野山菜、食用菌等绿色农产品种植培育和开发。经过10多年经营,家庭农场稳步发展壮大,规模从1亩地,发展到230亩,从传统椴木地栽,发展到大棚立体种植,先后建成标准化大棚50个,使木耳等食用菌亩均产量提高了4倍,亩均利润提高2倍,达到4万元。为了进一步提高木耳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2017年,余之超联合食用菌研究机构和镇安农技推广机构,仿照木耳自然生长环境,研发出“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的研发及木耳栽培技术”,相比大棚吊袋木耳种植,节约成本三分之一以上,提高木耳产量15%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木耳等食用菌的利润,余之超探索“公司+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注册了“清野秦绿”商标,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质量,走上品牌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立体塔式木耳种植准备
一、选准种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
云盖寺镇西华村位于秦岭南麓镇安县的大山之中,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可耕地资源稀缺,不适合大规模发展传统种植农业,但同时这里地处秦岭南麓的深山之中,生态环境良好,当地绿色无污染的农特产品在西安等城市有较好的市场和知名度,适宜以家庭农场的模式生产经营。2010年,余之超看准绿色、无污染农业的机遇,放弃闯荡大城市的想法,回家创业,发展山野菜和食用菌种植。当年,试种的一亩食用菌喜获丰收,比种植粮食作物多收入了5000元。余之超将建立家庭农场、扩大种植规模的想法告诉了家庭成员,获得了父亲和弟弟的支持。随后,她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流转土地230亩,建立镇安县秦绿苑家庭农场,发展食用菌生产,家庭收入连年递增。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余之超又筹集资金建设标准化木耳生产大棚50个,以木耳、灵芝为主的食药用菌种植逐渐走上规模化经营道路。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食用菌品质
秦绿苑家庭农场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投资500余万元,与相关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研发适合本地发展的食用菌菌种种和种植设施,使产品产量和质量“双提升”。2016年,农场结合当地的水文环境,联合食用菌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研发了适宜当地种植的木耳“高寒菌种”,并试种成功,食用菌产量增加了15%以上,木耳等食用菌质量得到了提高。为了解决山区土地资源稀缺这一难题,她带领相关技术人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相关成熟的种植设施和技术,仿照木耳生长自然环境,研发出了适用山区种植的“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及木耳栽培技术”,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余之超立即分批次制造了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5000个,在家庭农场中广泛运用。据测算,制作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成本,比大棚吊袋种植设施成本低30%以上;由于其占地面积小,便于移动等特点,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可以在坡地和台地广泛推广种植,提高了山地的土地利用率,扩大了木耳的连片种植规模,有效降低木耳种植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田间管理效率;塔式木耳架上的菌袋可以360度旋转,摆脱了吊袋木耳不方便移动的束缚,可以让菌袋均匀接受光照和水份,提高木耳亩产50公斤以上,提高木耳质量10%左右。2018年11月,该技术获商洛市人民政府科技二等奖。
三、融合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农业
为了保障食用菌菌种的品质,降低生产种植成本,农场于2019年初流转土地30亩,筹措资金1100万元,建设年产500万袋食用菌菌种的工厂一座。工厂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范要求,生产适合本地发展的“高寒食用菌”菌袋,为家庭农场及附近农户充足稳定的提供高品质木耳菌种,保障木耳等食用菌发展需求,每个自制菌袋可以节省成本0.8-1元,大幅度降低了木耳的生产成本。余之超十分重视发展循环农业,食用菌菌种以小麦秸秆、麸皮等农业废弃物和林木科管枝条为原料,生产出木耳后,将废弃菌包再次利用。据研究,废弃菌包的营养成分再生产木耳等食用菌后只消耗了30%,可以将废弃菌包作为饲料、型煤的原材料,与牲畜的粪便相结合二次发酵是草粪腐菌的很好培养基,最终形成:“木耳菌包生产-木耳栽培-黑木耳废菌包-草粪腐菌的栽培-有机肥生产(绿色能源生产)”的循环产业链条。不仅不会污染环境,而且解决了农民长期使用化肥使土地板结有机质缺乏的问题,促进农业和林业健康绿色循环发展。
木耳菌种厂
四、加强品牌化发展,坚持标准化示范
余之超带领家庭农场始终坚持“以质取胜”和品牌化发展战略,为了进一步开发家庭农场产品,打响木耳知名度,余之超注册了“清野秦绿”商标。结合国内先进标准体系,余之超编制了秦绿苑家庭农场木耳种植标准,涵盖了菌种培育、制作、木耳田间管理、采收、分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记录木耳生产台账,严把投入品关口,按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采用物理防治的方式,不使用农药,对发生病变的菌棒,采取深埋、焚烧等方式,防止木耳病菌传播。通过标准化经过不断的投入和标准化经营,农场先后通过了良好农业行为认证(GAP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2018年8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12月陕西省质量强省工作推进委员会认定公司生产的“清野秦绿牌”木耳产品为陕西名牌产品。2019年农场被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认定为“陕西省第八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带动更多的家庭农场开展标准化种植食用菌,在保障木耳品质的同时,每公斤价格可以提升10-20元,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产业发展
她研发的“高寒木耳菌种培育和种植”在镇安县西华村试种成功,喜获丰收,被县委县政府认定为解决高寒偏远山区贫困人民脱贫致富的最好项目。2017年初,秦绿苑家庭农场积极响应“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号召,吸纳了西华村60多名贫困户在从事食用菌种植相关工作,解决当地40多户、200余人就业,带动6个家庭农场发展标准化木耳种植。2019年秦绿苑家庭农场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相关规定,大力开展带贫益贫工作,通过务工就业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发展产业得现金、土地流转得租金等形式联带贫困群众发展木耳增收,走上产业脱贫的稳定脱贫道路。2019年,雇用建档立卡户务工42人,人均收入1万元;资金入股分红6.8万元,受益群众112户;流转土地70亩,群众获取地租收入2.5万元;租赁村集体大棚19个,支付大棚租金8万元;借助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培训贫困户98人;发展云盖寺镇西华村、金钟村、东洞村、黑窑沟村、米粮镇青泥村等产业示范基地5个,发展木耳30万袋,带动贫困户70人,成为带领当地脱贫致富的一个标杆。
近期,余之超和秦绿苑家庭农场正在忙着木耳食用菌冷链体系建设,筹集资金为家庭农场建设冷库7个,建设木耳冷链加工贮存和集散中心1处,总容积达到5000立方米,配备相适应的冷藏车辆,减少木耳损耗,提高木耳错峰销售能力,进一步提升木耳的市场竞争力。
她还筹划利用本地地缘优势,把西华村开发成集乡村旅游、民俗风情、餐饮服务、观光度假等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带动全村村民共同走向富裕道路。同时,她和县内相关家庭农场、合作社实现技术、标准、品牌共享,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发展食用菌产业,由她提供菌种,负责技术指导,并帮助产品回收销售,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创业。在她的带领下,家庭农场充满活力,带动一方摆脱贫困,也让镇安的特产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随着家庭农场的成功经营,余之超也多次获得表彰奖励。2016年12月,当选为首任镇安县手工挂面协会会长;2017年3月被镇安县妇联会当选为巾帼创业就业带头人,同年5月当选商洛市第三次妇女代表,12月主导研发的“一种手工胚芽挂面的制作方法”获商洛市科技一等奖并申请为专利产品;2018年1月被商洛市人民政府任命为第二届商洛市
“十佳创业明星”,9月被商洛市人民政府评为商洛市首届“十佳农民”,11月主导研发的“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的研发及木耳栽培技术”获商洛市人民政府科技二等奖并申请专利。
余之超为村民传授木耳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