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走进镇安县西口、茅坪两个回族镇,山水相映的美景宛如一幅幅美丽的水墨丹青,让人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北阳山的一串串神奇的传说故事—— 羊山 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地方 北阳山,位于镇安县城东南45公里,因其山形如羊,俗称“羊山”,相传是汉代张良辟谷的地方。羊山是一个整体,一个由山、崖、沟、谷、坪、溪、峡、洞等不同的地形地貌所构成的厚重而又内容丰富的大山。 羊山,是一个充满传说故事的地方。在山的北部,从小河镇至红军乡这一地段,有落驾、迎驾、留驾、圣驾、迷驾、接驾等与皇帝有关的地名,这些地名不是今天的人们杜撰的,是先祖们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清《镇安县志》记:“北阳山下,相传汉张良隐此”。传说刘邦为了寻找张良,骑马越秦岭,沿乾佑河入镇安。张良闻知,恐怕山路艰险,圣驾劳顿,遣人赶在今铁厂镇庄河村拦驾,此地因此得名拦马河。刘邦执意要见张良,张良无奈,只得在今青铜关镇月西村的剑锋垭下拜见刘邦(剑锋垭下小山梁得地名“圣驾梁”)。君臣二人欣赏着如画的美景,谈论着国家大事,沿北阳山走到水阁凉亭,顺官厅河而下,在公馆(原属镇安辖地,今归旬阳县管辖)住下,张良设宴,君臣依依惜别。后淮南王黥布反叛,汉高祖依张良计并亲自统征大兵向东进发,由此成就了大业,留下一段传世佳话。后人为纪念张良,曾在其隐居的地方修建三处祭祀庙宇,即南阳山张良洞、阳山观子房洞、北阳山门扇岩张良庙。 茅坪回族镇的湖北关是北阳山系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一道万米川原的峡谷地带,其东岸山势陡峭,地势险要,是陕、鄂分界的主要关隘,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均设重兵扼守,故有“湖北关”之名。1947年12月,解放军十二旅的指战员曾在此为创建根据地而开展斗争。茅坪回民支队在党的领导下,为求解放而英勇斗争的事迹也曾广为流传。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陕鄂两省临界贸易日趋繁荣,两地政府对茅坪至泗峡口公路进行拓修,建成柏油路,并将湖北关古城门修复一新。为体现陕、鄂两省人民之间的友谊,两省临界政府出资,分别在城门左右两侧建造仿古彩亭一座,称秦楚亭。如今,常有游客到湖北关观光,于城门与秦楚亭上摄影留念。 羊山 回汉同胞血肉相连的宝地 说到北阳山,就不能不说到回族同胞。西口回族镇和茅坪回族镇是北阳山下的两个民族重镇,有1.1万回族同胞与6万多汉族群众在此繁衍生息、生产生活。这些民族聚居村多分布在高寒边远的北阳山系,早期经济基础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贫困面较大。近年来,在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安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把发展民族经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族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实施回汉和谐发展计划,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多次被国家和省上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围绕省上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变样、五年基本富裕”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大力推进公路建设、电网改造、工赈搬迁、社会事业、安全饮水等项目建设。2000年以来,省、市领导多次深入西口、茅坪两个回族镇考察、调研,指导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省政府办公厅、省民委牵头协调省级有关部门累计投资3500多万元,在西口、茅坪实施了37个项目,先后修通了米洛路、铁湖路、程熨路和通乡公路、通村水泥路;解决了2600多户1.1万余人近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新架输变电线路56公里,新增电话481部,新发展电视用户l800户;装备了两个回族镇的农林水牧“四站”,购置农用机械、仪器60多台(套);新修便民桥37座,移民搬迁225户1079人,建成了青树、茅坪等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新农村示范村;新修田间排水渠道l063米、护地河堤l658米,治理中低产田1.01万亩。大量资金的注入,极大地改善了该县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羊山 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集群 民族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技教育。为了鼓励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镇安中学专设了回族班,西口、茅坪两所初级中学专设了女童班,并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加分政策;先后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建起了西口中学、茅坪中学等14所民族学校的教学、宿办和图书实验楼,配备了1500多套教学设备和1.4万余册图书,使教学设备基本达到了国家三类教学标准。目前,西口、茅坪两个回族镇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初中入学率达到95.5%,2007年通过了省政府“两基”评估验收。 县上围绕畜、药、果、劳务产业规划,由科技、农业等部门先后对1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的群众就种植业、养殖业、餐饮服务业等方面进行了技能培训,使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致富能力。同时,以镇安穆斯林创业者协会为载体,对西安餐饮业的穆斯林务工者进行民族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法治观念和竞争能力。“脑袋空空,钱袋松松,没有科技行不通”、“买摩托,建新房,不如送孩子上学堂”、“过广东,走福建,赚钱回乡建新房”,这些回民兄弟总结出的一条条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谚语,折射出回族农民积极学科技、用科技发家致富的新理念。据统计,目前当地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到了99.6%。 为了增加少数民族群众收入,县上巧打“特色牌”,在西口、茅坪实施了“3355”产业工程,即在北阳山建立3万亩地膜洋芋和地膜玉米种植基地、3万亩华山松采种基地,在龙洞川、程家川建立3万亩小麦丰产基地;在回族聚居村发展经济林园5万亩、中药材5万亩、牧草5万亩,年出售商品畜5万头、劳务输出5000人,并依托恒达、雪樱花、绿源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民族特需产品定点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民族村+少数民族农户”的产业模式,在2008年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及投资贸易洽谈会和2009年西洽会、陕西宁夏首届少数民族经济交流会上,揽回了2700多万元的农产品订单。与此同时,在西安成立了镇安穆斯林创业者协会,帮助发展清真餐饮业460多家,使其占据了西安市清真餐饮业的“半壁江山”,并逐步由市中心向二环、三环和郊区的长安、蓝田、高陵、周至和户县一带辐射延伸,带动了民族地区5000多人成功就业,仅此一项,年劳务收入就突破了1亿元。截至2008年底,西口、茅坪两个回族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65元。 民族文化得到繁荣发展。县上制定和完善了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少数民族镇、村文化站点建设,努力推动民族文化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积极创建和谐民族村和寺观教堂,不断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年利用“开斋节”、“尔得节”等传统节日,以歌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新生活为主题,自编自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吸引四面八方回汉群众欢聚一堂,共同进行交流。最近县上又拿出10多万元,对阳山观已倒塌、蒿树桠已致危的两个清真寺进行了维修,保证了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也确保了信教群众的人身安全。县上还多方争取投资500多万元,新建了西口中心医院、茅坪中心医院门诊楼,扩建了程家卫生院,建起了17个村级卫生所,配备医疗器械104台(件),免费为两镇中心卫生院培训了6名医技人员,大大提高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为民族地区医疗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西口、茅坪两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基本上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 如今的北阳山下,一栋栋新建的房屋有序排列,一条条新拓宽的街道笔直洁净,处处可见身着盛装的回族群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