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打开看世界、看人生的窗户,无限可能地照亮未来。开卷有益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检验过的真知灼见。就是这样的经典表述,也要遭受汹汹市声的埋汰,为所谓逆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所戏谑。开卷不一定有益,是墙头草哲学,不足道;开卷毫无益处是知识无用论的翻版,看似威猛,实则纸老虎,亦不足道。只需反诘一声,不开卷焉知无益?就射中其命门。看来,常开卷总是对的,并且多多益善。 所以,我说夏先生的《品读国学经典》是开卷有益的一扇窗,传递着向上的力量。在下已从读书之至要及其特殊人群的示范性,善莫大焉;广开言路、凝心聚智的重要性;治国理政“文治武功”并重的借鉴意义;精辟解读了修身齐家关乎个人荣辱和家国兴衰的重大命题等方面进行了歌功颂德,形诸文字,不再赘述。这里想要表述的是另外一个话题。 其实,该书首先击中我眼球的就是另类。夏先生走的是“表扬与自我表扬”的路子,确与是非功过留人评说的作者不同,他在自序中对自己的著述做了视野开阔、风格独特、文字厚重等高层建瓴的评价,似让人不再好评,更似不足让人评了。“内举不避亲”的夏先生,想必也能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品读夏先生之大作,感觉瑕疵有三。其一,技术上的。夏先生在自序中说,国学经典是天空,更是大海,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内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到了品读刘禹锡《陋室铭》中,引法国大文豪雨果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可见,在天空面前,大海是不姓更的。同样是这篇文章,引苏轼诗“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有缺憾——大苏《和董传留别》原句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后,在品读苏轼《赤壁赋》中,引清人赵翼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更工”,为苏轼之人生画龙点睛。其后一句,只查有句便工、句使工而不闻句更工的。博学、慎言、深思如夏先生者,也有些许失误,何况吾辈乎?此不足怪也。在《开卷有益的一扇窗》中,可谓对夏先生推崇备至,只因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圣贤。故而,关乎苏家的说道,我是分外在意的。 技术层面的,可以大打折扣、一笑而过,观点、观念上的错讹,必须较真。这就是其二,误读苏洵。夏先生在品读苏洵《谏论》中,依陈见说,苏洵年轻时并不好读书,直至二十七岁才茅塞顿开、发愤读书。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苏洵是励志的楷模。在品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认为自身努力是求学的关键所在。历史上就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的典故,意指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年轻时不好好读书,二十七岁以后才发奋(前作愤,原文如此)读书,并且取得很大成功,位列“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占据一席之地。拙作《饮泉就饮苏老泉》(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曾就一部《三字经》误读苏洵一千年有过详细的阐释,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苏老泉。苏洵少时“为人聪明,智辩过人”,八岁发奋读书、登堂入室,“通经学古、履忠守道之士”,“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俨然一时豪杰。后人为何多从《三字经》之说呢?只因断章取义,多以“游荡废学”妄议之,更远离了事物真相。他的“游荡废学”,实则是游学。读千卷书,行万里路,遍游名山大川,开阔视野,故能“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否则,时至今日安有老泉可饮乎? 其三,误读苏轼。在品读苏轼《赤壁赋》中,夏先生说苏东坡的坎坷经历没有成就他政治上的事业,却造就了天才的文学巨匠,为中华文化贡献了精品和经典。何为政治上的事业?何为政治上的成功?并非一定要出将入相,并非一定要开疆拓土。苏轼是一位深受人民喜爱的政治家,无关乎他在文学、艺术、美食、酿酒、养生诸方面空前绝后的创造。他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楷模,他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身处困境也要一心为民的典范。千百年来,凡是苏轼踏足留痕的地方,人民群众无不深切地怀念他、颂扬他,只为他政治上的高风亮节和出类拔萃的事功。杭州筑堤、开封断案、密州治蝗、徐州抗洪、登州榷盐、扬州罢会、定州戎边,即便是他人生中最为落魄的黄惠儋,也有坡公遗爱传千古、犀带新桥惠西湖、琼海兴学破天荒,这些政治上的丰功伟绩,哪怕只一件,不管落在谁的身上,都足以名垂青史。谁能说苏轼没有政治上的事业呢? 爱之深,责之切。夏先生对苏轼的爱戴,我是由衷感佩的。只想在今后的再版中能予以修正,使之更趋完美,先生以为然否?以此就教于先生,罪过,罪过! [责任编辑:yfs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