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成为“爱明诺夫奖”中国第一人之后,有媒体做问卷调查,结果八成受访者不识施一公。而据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对北京市两所中学和两所小学的1180名学生所做的职业调查显示,他们长大以后最喜欢从事的职业,第一名是企业家,然后是歌星再然后是影星,科学家只排到了第七。(4月3日央视《新闻1+1》) 施一公的研究领域很冷僻,别说问孩子,如果不是这次获“爱明诺夫奖”,恐怕不少专业人士都不一定认识他。何况,这个调查结果,也并不公允,不仅样本少,选择面也狭窄,根本说明不了什么,“中国孩子更想当企业家”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 其实,孩子对理想的认识,都是平面的。说起理想,往往也只是根据个人喜好随口一说。之所以想成为企业家,或者歌星影星之类的人物,也仅仅是这些“人物”出镜率太高,孩子们已经耳熟能详。而按照孩子的心理,这样选择,自然顺理成章。想让孩子崇拜谁,首先应该先了解他,认识他。科学家当然不需要像娱乐明星那样出彩,但也要让人认识才好,让孩子知道他们所从事的专业魅力所在。连这个人都不知道,孩子如何能把成为像他一样的人作为理想?武汉大学最年轻教授邓鹤翔之所以引得万众网友膜拜,并让不少孩子想“成为他这样的人”,也是因为知道他。而且,现在不想当科学家,长大未必不是,这还要看后天的努力,看环境以及个人的爱好和天赋。那么多的年轻科学家,有多少是从小就立下了做科学家的理想的? 社会观念的丰富多元,人的理想必然也是。从以前的人人都清一色想“当科学家”,到如今理想的五花八门,这正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非理想滑坡。有些理想可能高端大气上档次,也有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本没有也不该有高下尊卑之分,不能因为我们心中有成见和固有认知,就对孩子的理想生搬硬套,做出好恶判断。甚至大呼狼来了。 做个企业家有什么不好?如果他能一边创造财富,一边温暖他人,我们为什么不去鼓励,而用成人的观念喝彩或者棒杀?这和孩子“长大只想当官”道理一样。关键看他是不是想当个好官,做个清廉官。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出彩,就不该问他的理想是什么,而是看他有没有理想,问他有“官瘾钱瘾”的理由。比如,有孩子希望长大后买彩票中大奖,中奖只是“希望买个官做”,甚至,还有女孩说自己的理想是长大嫁个“高富帅”,“吃喝不愁,想干啥就干啥”,这种认知就很危险,需要小心引导,随时扶正纠偏。理想如青苗,只要小心呵护,都能长成参天大树,而不是看成为什么树,只要于社会都有用。厚此薄彼,甚至上升到“国家未来”的高度,就有些言过其实、杞人忧天了。 文/晴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