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城市山林,还有美丽乡村……生态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委员们昨日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话实说。 水: 城市开发 不能随意填河填塘 镇江是滨江城市,市民对水有特殊的感情。不过,市规划局副局长朱富坤委员昨日说,镇江市现状水系相对于苏南的苏锡常并不发达,市域水面率约13.9%,远低于苏州的40%。而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河道被填埋众多。为治理水环境,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镇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水面率偏低,分布不均匀。“城市蓝线规划保护了主干河道和湖泊,小河、支流、水塘被填埋趋势并未得到遏制”。 “虽然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黑臭现象仍未杜绝。”朱富坤说,尽管修建了大量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由于河道原有的生态自净功能被破坏,水环境容量小,面源污染和溢流、偷排污水等因素依然存在,导致河道水质没有根本改观。同时,“一湖九河”缺乏有效的“引水活水”措施,造成黑臭河流治理工程效果出现反复。 朱富坤委员建议,提出强制性的水面率要求,城市开发不能随意填河填塘,只能扩大河塘水体,保证城市总水面率不低于10.2%。控源截污,严查企业排污。继续做好雨、污分流的工程,从小区源头到雨、污水主干管,新建地区严格按照雨、污分流工程进行建设,改造地区进一步理顺管网,解决混接问题,老城区按提高截流倍数的要求改造原截流系统。 山: 修复性改造被破坏山体 镇江主城区有26座山体,成就镇江“城市山林”之美誉,这些山是镇江的宝贵财富。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何玉博委员说,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居民依山而建蚕食城市山体资源十分普遍,山体周边环境破坏严重,“围绕主城区山体周边仅地质灾害隐患点就有48处之多”。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青山绿水”工程修复主城区山体生态景观,减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就市区山体景观化改造何玉博建议,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总体要求,实施市区山体景观化改造工作。同时,出台镇江市主城区山体保护纲要和镇江市主城区山体景观详细规划方案,结合山体形态、周边历史文化遗存和居民习俗,坚持“保护为先、一山一特”,力求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结合。对建筑蚕食、形态基本完好的山体,要拆除相关建筑,还绿于山。 在山体改造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林相改造,既要有保护水土防止地质灾害的植被乔灌木,也要有景观性植被,并增加居民休闲、建设、文化娱乐等相关建筑、设施,力争“改造一座山,出一个精品景观”。 “城区山体景观化改造后,还需要后续管护力量,否则再美的山体公园最终也会被糟蹋得不堪入目。”何玉博建议引入社会公益力量进行长效管护。 空气: 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 “大气污染治理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必然要求。”江苏大学化学系主任沈小平委员说,当前我市大气污染形势严峻,除原有的东部地区化工污染等局部板块污染以外,以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重污染的雾霾天气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重污染天气产生的元凶是污染物排放。沈小平说,长期以来,我们还未建立起围绕空气质量改善的多污染物综合控制体系。从污染控制因子来看,以前的污染控制重点主要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工业烟粉尘,对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控制薄弱。而从污染控制范围来看,以前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工业大点源,对扬尘等面源污染和低速汽车等移动源污染控制重视不够。“治理大气污染,必须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政策,强化多污染源综合管理,全面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氨、一次烟粉尘和扬尘”。 沈小平建议,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及时向社会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内容包括本市及周边城市空气污染现状、主要污染成因、霾天气状况、未来变化趋势、敏感人群影响及防护措施等信息”。 城市: 保护好绿色空间 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范围内由林地、公共绿地、都市农业、各类水体等自然环境空间构成的生态系统。市园林局绿化处处长郎倩委员昨日说,它是城市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其涵盖对象不只局限于狭义的城市建成区内的绿地,而是扩展到市域范围内所有自然环境,是一种内涵更加丰富的城市开敞空间。 镇江规划形成“一环两核、两楔两带”的绿色空间结构体系。郎倩坦言,近年来镇江城市绿色空间的局部质量虽明显改善,但城市的快速扩张、建设活动对土地的强烈需求,迫使相对“闲置”的绿色空间承受越来越大的开发压力。如对十里长山、五州山等城市外围山体的保护力度不够,建设侵占山体的现象没有得到遏制。这些都使既有的和规划的城市绿色空间在遭受破坏或侵蚀后日益“碎化”,“一环两核、两楔两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难以形成,主城区斑块式绿色空间被相互分隔。 郎倩建议,建立城市绿色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城市绿色空间管护的统筹协调,探索城市绿色空间管护的新思路,实现从刚性控制到有机管理。在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推进的今天,只有运用整体思维和系统手段,采取积极的态度、有机的保护理念,控制与引导并重,将更多的功能融入城市绿色空间中。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通过生产、生活、游憩等活动参与城市绿色空间管护,激发公众对绿色空间价值的认同和对绿色空间保护的热情,保障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来自:京江晚报 [责任编辑:yf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