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UC正式并入阿里巴巴,国内移动浏览器市场的“资本盛宴”告一段落。“圈地”,“平台”,“入口”……从厂商到媒体,整个行业沉浸在兴奋之中。 资本运作,商业模式,这些就是浏览器行业的全部? 国外产品“极简化”设计在国内不乏拥趸 国内移动浏览器圈地大战高潮迭起,国外同行也在不声不响地推进在华业务。无论是巨头旗下的Safari、Chrome,还是独立第三方的Opera,都保持并不断扩大着在国内的份额。 这些“外来物种”很低调,正如其产品。和国内浏览器“酷炫狂拽”的外观界面、眼花缭乱的插件应用相比,国外浏览器看起来略显“寒酸”。然而,这种追求极简的设计风格,却牢牢抓住了不少国内用户。以独立第三方浏览器Opera为例,在宣传推广力度远不如国内厂商的条件下,其下载量紧追国内浏览器,稳居前列。 浏览器的本质:用户的出口 如此成绩,让人刮目相看。更值得思考的,是“极简化”的设计思路缘何成为行业全球领军者的选择? 设计思路的背后,是设计者对产品的理解。浏览器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人们通过互联网看世界的窗口。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从浏览器出发,突破禁锢,跨越藩篱。将一个没有边界和死角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便是浏览器的最大价值。 移动互联网时代,浏览器的价值依然存在,但App的冲击改变了一切。通过App,人们享受到了更加方便、直达目标的移动体验。很多人也因此在App上看到了取代浏览器的势头。不过,方便、直接的另一面,是App封闭特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同为窗口,与浏览器相比,App的“通透性”要差得多。 于是,人们一方面继续享受着App带来的种种方便,另一方面则在获取信息时更多地选择回归浏览器。原因很简单:懒惰是人之常情,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更加自由、开放的浏览器,是App无法取代的。国外厂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简洁+高效”上下功夫,而将内容选择权留给用户。 巨头们,请把选择权还给用户 习惯于用“平台”和“入口”的中国式“互联网思维”思考的国内厂商,则视浏览器为又一个入口,致力于做披着浏览器“外衣”的App。技术、访问速度、插件、本地化的服务、多终端同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分发渠道与资源。当然,还有指着那些通向自家各种服务的插件应用声称自己的浏览器界面如何“清爽”时所需要的勇气。 一边是对自由,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的高谈阔论,一边是“圈地”、“抢入口”的实际行动。这种怪现象,遍布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各个领域,浏览器也不例外。十年前,用户在互联网上自由“冲浪”,而今天,用户更像是在快速、漂亮的渡船上观看美景,只不过,渡船连同上面的舷窗,乃至那一片湖光山色,都是巨头为用户“精心”打造的。不禁让人想起《楚门的世界》中的某些情节。 “入口”的商业价值让巨头们难以抵挡。但既然彪炳“用户利益至上”,是不是该把选择权还给用户? “傲游们”为什么还没死? 尽管整个行业都将目光聚集到资本的盛宴,但仍有为数不多的国内第三方浏览器厂商,没有选择在聚光灯下和巨头共舞,而是在人们视线的边缘,固执地走着自己的路。 谈起当年一举打破IE在国内市场垄断的“光荣岁月”,国内老牌浏览器厂商傲游的创始人兼CEO陈明杰至今仍颇为得意。自由、独立一直是傲游的梦想。陈明杰曾在各种场合表达对行业并购的担忧:“我不希望看到所有中国产品、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都被收购,成为大公司的一部分。那个世界我觉得不值得很期待,而且还挺可怕的。” 然而,陈明杰口中“可怕的世界”似乎正在加速成为现实。而在这个世界里,傲游的日子并不好过。近年来,在巨头集团优势的压迫下,“孤身闯江湖”的傲游,国内市场份额不断下滑。以至于“知乎”上出现了不少诸如“傲游为什么还没死?”的问题。 傲游不死,自然有其中的道理。在土豪“斗富”成瘾,资本大行其道的当下,坚持用技术创新满足用户实际需求,仍能为自己保留一片梦想之地。从对产品性能的极致追求,到打造任意终端间无缝切换的真正“云浏览器”,傲游耐心、细致地打磨着自己的产品。 不因App的冲击而乱了方寸,与行业并购保持距离。冷静的背后,是坚定的信念——浏览器,因自由而永生。 “我们是一个更国际化的公司,不仅在中国发展,在美国、欧洲都有很好的发展。应该说傲游可能是中国唯一不那么中国化的公司。”这是陈明杰的底气所在。做国外产品理念的跟随者,更要做国内互联网开放理念的引领者。也许这才是“傲游们”在当下的生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