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持和平共处 推动合作共赢
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回顾总结了五项原则的历史贡献和重大意义,深刻阐述我国在新形势下丰富五项原则时代内涵、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的政策主张。习主席重要讲话为我们继承和发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明了方向,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60年前,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同两国领导人共同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启了发展中国家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五项原则在亚洲大地上诞生,并迅速走向世界,成为公认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的历史背景看,二战结束后,西方殖民体系分崩离析,亚洲、非洲一大批国家获得新生,迫切需要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但当时的世界并不太平,一方面,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并不甘心失败,“强权即公理”甚嚣尘上,亚非新兴国家依然面临压迫和侵略的威胁。与此同时,随着“铁幕”逐渐落下,冷战带来的新的战争阴霾又笼罩在世界人民头上。在此背景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运而生,如同一股和暖的春风迅速吹遍世界。这是中、印、缅等饱受侵略与战争苦难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反思历史教训,着眼世界各国整体利益和未来发出的共同心声,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稳定、引导国际关系演变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体现了平等、和平、互利等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各国主权平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反抗侵略和压迫、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坚强保障。产生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近代国际法虽然包含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但只侧重于欧美列强。五项原则将主权平等原则拓展到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这些国家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作斗争提供了有力指导,为如火如荼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树立了光辉旗帜。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在五项原则基础上通过了关于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不结盟运动也将五项原则作为核心原则予以采纳。在五项原则的激励和鼓舞下,越来越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相互声援和支持,奋起抵御外来干涉,成功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和平、反对战争,为各国之间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开辟了正确路径。五项原则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智慧的结晶,体现出鲜明的求同存异思想,既为各国妥处分歧提供了指导原则,也为各国在有关争端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指明了方向。在五项原则基础上,中国和印度妥善解决了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中国同缅甸顺利签署边界条约,这些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五项原则的生命力,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争端作出了示范。此外,在中美恢复交往并建交以及中日关系正常化进程中,五项原则也都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称霸,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径屡屡发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一份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宣言书。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本准则;平等互利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是基本目标。联合国大会先后通过《各国和平和睦邻关系》决议、《国际法原则宣言》、《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等文件,都包含了五项原则的内容,表明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事实证明,五项原则的旗帜举得越高,就越有利于早日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