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邦鹏如今所从事的工作,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大材小用。这个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阶段均与清华大学捆绑在一起的青年才俊,如今不过是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下,变(配)电二次运检一班的小班长。(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按照“正常”的思维模式,能够踏进北大清华这样高等学府的学子,毕业后就应该找一份与其毕业院校的等级相匹配的工作。而谢邦鹏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在他的众多同学们或出国深造,或进入电力相关科研院所做研究,或到高校当起了教师的情况下,却选择了一份一线的、“低下”的工作,六年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验收设备、检修设备、排除电力故障、改造老旧设备。 此事件的“粉墨亮相”,让笔者记起与之“异曲同工”的年前几轰动一时的北大学子毕业卖猪肉的事件,以及近日仍未降温的北大学子退学上技校的新闻。北大和清华两所学府,不仅是无数学子梦想的象牙塔,更是承载着社会期盼的殿堂。人们对它们的瞩目与关注,时常会让一件普通的事引起轩然大波。在笔者看来,类似这样的事件,并不是人们所标榜的那样大材小用,只是社会公众对一些错误价值观的“执拗”。 首先,人们对职业的高低贵贱有一种错误的划分。在我们的社会中似乎有着这样的一种“认同”,以知识和科技为主导的工作就被定义为“高大上”,而和一线事件有关的工作则显得“卑微”和黯然失色。因此,在公众眼中,那些出身“名门”的学子去卖猪肉、去检修电路,无疑是“自甘堕落”。其实我们都明白,这实际上是一种畸形的职业等级观,常常误导着我们去放大和夸张一些行为。实践中就不能发挥“高材生”的价值吗?一线的工作就注定卑微吗?谢邦鹏的事迹已经给出了答案,他用自己的努力与成就向我们昭示了一线工作的重要与伟大。 其次,人们对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过度的剥离。很多人不理解,一个读了20多年书的高才生,为什么会在毕业后选择去一线,而且一待就是6年;谢邦鹏其实也不理解,一个电力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到电力工程的基层去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究竟有什么好奇怪的?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才能开出最美的花来,那些空有学问、学历的“高材生”却在实践操作中“麻爪”,又何“纸上谈兵”有什么两样?正如谢邦鹏的导师所说:“具有高等学历之才俊,厉行于生产一线,使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这不仅不是轻用人才,反而是历练和造就能担当未来大任的精英之正道。”(刘君) 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强调自由,事实上,很多时候是我们顾忌太多封建、固化的观念而将自己画地为牢。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亟待为自己“松绑”,以个人的梦想和社会的需求为“准星”,去规划自己的职业蓝图,切莫再为“世俗”的眼光“套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