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0月29日报道:上海市辛灵中学是一所招收9种不良行为学生的工读学校,被人形容为三不像的学校:学校不像学校;学生不像学生;教师不像教师。风帆初级职业学校,则以初中阶段轻度智障、学习困难学生为主体教育对象的职业学校。当谢小双来到这两所学校分任校长和书记后,对两所学校了进行了彻底的革新,给两所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这两所学校一跃成为同领域学校中的佼佼者。 用力拉一把,把孩子带回正途 辛灵中学的学生进校之前一身陋习,游手好闲,进校之初都有强烈的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学生小戴入学后就开始逃学,夜不归宿。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谢小双立即进行家访,当了解小戴是个单亲家庭,母女俩相依为命,家徒四壁,生活贫困,母亲无力管教女儿;谢小双说“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如果我们不拉她一把,再滑一步,她很可能一辈子无法回头!”。 经过反复教育,小戴表现有所好转,可是两周后便故态复萌,谢小双不厌其烦多次家访,耐心引导、规劝小戴走正路,每个星期一早上坚持亲自上门把她接回学校。小戴渐渐地习惯、喜欢在辛灵中学的生活,中考以470多分的成绩考进了理想的中专。毕业典礼上,小戴多次鞠躬含泪感谢小双。 新学期开学前,已经毕业的小戴因为母亲违法被公安机关处理而走投无路,她哭着回到母校向谢小双求助。为了不让小戴失学、再走老路,谢小双专门到中专学校说明情况,为她争取到减免一半学费的助困待遇;剩下的学费则由辛灵中学和谢小双个人分别负责一半。小戴每次返回学校,谢小双都会对她说:“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家里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为保持联系通畅,谢小双定期为小戴手机充话费;过年了,给她发压岁钱,邀请她一起吃年夜饭,让她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小戴感动地发誓:“谢小双,您放心,不管多苦多累,我永不会再走邪路。” 用心扶一程,为孩子迈向新途 特殊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既要尽力治标,更要用心治本。 2010年3月,谢小双收到了一封不寻常的信,正在青浦监狱的一名服刑人员写来的。他说:“谢小双,谢谢您替我尽了做父亲的责任,您的大恩大德我将永远铭记在心。”由于父亲的原因,身材娇小的女生小杰经常受到歧视和欺辱,总是沉默地呆在角落,不搭理别人也不愿被别人搭理。如果有人一不小心触怒了她,这个看似瘦弱的小女生便会拔拳相向,为了维护尊严,她经常打架斗殴。 家长的过错怎能让一个年幼的孩子承担呢?谢小双明白,缺少父爱与家庭的温暖是导致小杰性格怪异的根本原因。于是,他只要在学校,一有空就会找小杰谈谈心,聊聊天,给予小杰父亲般的关爱,告诉她家庭不能选择,但前途要靠自己创造。为了治疗小杰的“心病”,他又带学校教师一起奔赴青浦监狱去探望小杰父亲,转告小杰的学习、生活情况;劝导他安心劳改,争取早日出狱与家人团聚。性格孤僻的小杰被谢小双的一片真心感动得热泪盈眶,逐步走出生活的阴影。 2010年中考,她以400多分的成绩被上海商业学校录取,重新迈向了人生新的旅途。 用情谱一曲,替孩子重启智途 2011年5月的一天,谢小双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电话,家长在电话里只说了一句“校长,我的女儿从今天开始不来读书。”不等校长劝说,随即挂断了电话。谢小双立刻下班级了解情况,从班主任处得知原来是职二年级的女生小李从今天开始不来读书了。 “还有一个多月,孩子就要参加劳动局的技能考证了,现在不来上课那怎么行呢?”谢小双心急如焚,当即便和政教主任一起驱车来到了小李的家中。推开虚掩的房门,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呆了。家徒四壁,一个中年男人躺在床上,盖着一床破旧的棉被。这就是学生小李的父亲。得知校长前来家访,其父声泪俱下。 原来,小李至幼父母离异,小李跟随父亲,家中还有一位患唐氏综合症的叔叔,全靠其父一人抚养。不巧,前两天其父摔伤,只能卧床休养。万般无奈,其父想让小李休学料理家事。听完其父的述说,谢小双用坚定的语气说:“孩子一定要去上学,你家的事我来帮你处理。”正在这时,瘦弱的小李领着叔叔走进家门,听到校长的话,两行晶莹的泪珠挂在女孩的脸上。随后,谢小双赶到超市,用自己的钱购置了棉被、棉毛内衣及补品再次送往小李家中。其父泪流满面,喃喃地说着:“不是亲人胜过亲人”。 回到学校,谢小双组织全校的青年教师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每天轮流前往小李家中,料理家务。谢小双率先垂范,给青年教师做了榜样。坚持了一个多月,迎来了小李父亲康复的日子,也迎来了小李参加劳动局技能考证的日子。性格内向的小李取得了中式面点、西式面点双重证书。在谢小双的推荐下,小李来到了一家西餐厅工作,她用在风帆学到的技能为家庭减轻了负担;她用在风帆学到的真情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润物无声,转变教师观念 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区别于普通学校和以往的工读学校,谢小双强调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准军事化管理,从内务整理、生活自理、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等德育系列校本教育入手,把每天早晨15分钟的内务整理作为学校拓展性德育系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生活习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变“单纯的教师管理”为“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育人教书的氛围中,谢小双引导学生参与楼梯文化、走廊文化、墙面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的布置,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探究社会热点问题,并将探究成果用绘画形式渲染在墙面上;谢小双将《弟子规》作为拓展型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自发领悟,绘制成画,张贴在楼道,创设出适合两校学生特点的育人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不开口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人尽其才,增强了自尊、提升了自信。 变“老师爱学生、学校爱学生”为“学生爱老师、学生爱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营造多彩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学在校园、乐在校园、爱在校园,谢小双主持建设了健身形体房、多功能电子阅览室,满足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对业余生活的需求。谢小双还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仪式教育,利用各个契机寓教于乐。这些举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激发起他们对老师和学校由衷的挚爱。学生们不仅在毕业离别仪式上泪眼婆娑与老师难舍难分,毕业之后更是难忘母校生活,渴望返校住上几晚,重温辛灵美好时光。 变“单一强调文化学科质量的提升”为“以开设适合学生的拓展型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来带动文化学科质量的提升”。为此,谢小双在学校特设剪纸刻画、形体瑜珈、素描绘画、电子阅览、心理导航、影视欣赏等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文体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先静心,后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