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企业发展和建设之中,突出强调企业重在国富民强的富强观、捍卫国家利益的爱国观,突出强调企业尽到其社会责任的诚信观、服务社会的公正观、文明观与和谐观,突出强调企业自身建设的民主观、平等观和法治观、企业员工个体对企业的敬业观、企业内外人际的友善观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贯穿至企业生产活动的实际过程之中。 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价值观是内在于人们心中的思想与行动的标准和法则,是指引人们做出价值判断、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价值原则。现代企业同样需要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植根于其行业实践,渗透在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体现在企业的文化精神和发展目标中。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企业要充分发挥工人的主力军作用,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现代企业应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行业和企业的价值航标。 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核与灵魂。要想为自身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企业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在现代社会生产体系中,企业与市场的距离是最短的,直接受市场的支配作用也最大。由于市场天生具有自由性、无序性和向利性,因此,企业一旦完全被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中,就很容易犯“个体病”,会因行业利益扩大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产的组织和秩序造成伤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由于市场结构不尽完善,生产组织不够健全,企业管理也不尽科学和到位,特别是由于对企业伦理、精神和价值观建设的忽视与放松,也有一部分企业在其生产和发展中,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效益和负能量。 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企业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等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生产问题,本质上却是价值观问题。正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和规范,企业在发展定位和发展取向上才会出现偏差和失误。 在一个国家的生产体系中,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关系密切。企业的价值观应当立足国计民生,与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并以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基础和动力之源。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的内在灵魂。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和指导,企业才能保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把自身做大做强,才能与国家、社会的根本需要统一起来,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才能建立起合理、有益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发展体系,做到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价值航标,意味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培育贯穿至企业发展的总规划和全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的文化、制度、生产和成长过程中扎根并发挥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这需要突出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始终保证现代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企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现代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应致力于巩固、完善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质”的规定性保持一致的根本要求。 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企业战略和发展建设之中,突出强调企业重在国富民强的富强观、捍卫国家利益的爱国观,突出强调企业尽其社会责任的诚信观、服务社会的公正观、文明观与和谐观,突出强调企业自身建设的民主观、平等观和法治观、企业员工个体对企业的敬业观、企业内外人际的友善观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贯穿至企业生产活动的实际过程之中。 再次,要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的前提下,辩证地坚持价值观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允许并提倡企业发展自身品质与行业特色,培育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找到企业的价值结合点、生长点和支撑点。 (作者:宇文利 为青海民族大学“昆仑学者”,兼职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