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罗欣 通讯员潘婕 甘海莹 实习生彭丽 每周六早晨7时许,当许多大学生还在睡懒觉时,华中科技大学韵苑2栋518寝室光电学院光材料专业大三的四个姑娘,已出门去武汉地铁二号线光谷广场站当义工了。 “从大一刚入学时做的盲童支教,到现在的地铁义工,她们已经坚持做义工3年了。”昨日,华科光电学院光材料专业辅导员赖亚骁介绍说,这个寝室的学生长期抱团一起做义工,几乎每周不间断(寒暑假除外),非常难得。 从盲童教师到地铁站义工 这个寝室的4名姑娘分别是闵雪、黄子建、刘冕和孙舒娟。 上周六上午10时许,记者在地铁二号线光谷站C入口看到,孙淑娟拿着扩音器,放开嗓门引导乘客,喊声有些嘶哑。 “经常一站就是两个半小时,有时候觉得太累、想退缩,但想着室友们在一起,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闵雪说。 做地铁志愿者是从大二下学期开始的。在那以前,她们做的是盲童支教教师,每周三晚上6:30到9:30。为了准时和孩子们“约会”,她们晚上回寝室后才来得及做作业,为此经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 除了这两个一直坚持的义工项目,她们还一起做了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志愿者、高中生面对面志愿者等许多短期义工活动。 华科地铁义工组的组长、物理学院2011级的赵文超告诉记者,“一年多以来,她们四个每次必到,准时而且专业。”盲童支教活动发起人、华科新闻2011级的王文旺说,在各种义工活动中都能看到她们,“去一次两次还好,长期坚持下来也没听她们有抱怨的话,这一点让我很佩服。” 据介绍,她们从大一开始每周至少做3个小时义工,一直坚持到如今的大三。 义工生活让她们更亲密 “今天在地铁遇到了一个说安徽话的大爷问我火车票怎么买,我好不容易听懂了,他却听不懂我的话……”孙舒娟说起当天做义工碰到的趣事,立刻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这是518寝室的“常景”。义工给四个人带来许许多多的共同话题,她们甚至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如果没有做义工,性格迥异的几个人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亲密无间。 她们还有更多的收获。例如,当面对不配合的乘客,需要一种“温和礼貌,又严肃有度”的态度;面对个别乘客的困难,要迅速找到最直接简单的解决办法,而不影响“大多数”。闵雪说,这些与人沟通的“度”,都是自己慢慢懂得并运用于实践的“学问”。 [责任编辑:张魏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