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负重飞行 ——关注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成长与辍学现象 很多的时候,成年人都认为孩子们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正是成人心底的低估,孩子们选择沉默,并拒绝来自学校和家庭所给予的“野蛮的爱”。 16岁的乡村少女胡杨相信什么呢?未来。确切地说,是尽早离开自己所在的这所让自己担惊受怕的初中学校,出外打工挣钱,在霓虹灯闪烁的城市过上富足的生活。 2013年3月的一天早上,当陕西东南部一个山区县几十所大大小小的学校仍和往常一样敞开校门迎接师生返校时,胡杨却拎着早已准备好的行李,悄悄离开了学校。 如果胡杨还留在学校,她应该正在和其他同学一起紧张备考,准备半年后的中考。也许,半年后,她可以考入高中,或直接注册就读县职中。 作为胡杨的同龄人、同乡,程焱明显比胡杨要幸运。当胡杨多次只身前往省城西安打工、因屡战屡败而黯然神伤时,程焱如愿以偿地考入当地最好的高中,并铆足了劲,向着自己的大学梦进发。 与程焱不同的是,目前仍“赋闲”在家的胡杨,感觉自己既像一个被学校和家庭扫地出门的弃子,又像是一个被社会“红牌”罚下的“次品”。她复杂的性格,让人捉摸不透,有时遮遮掩掩,有时又故意显示,甚至只要提及曾经的校园生活,以及曾经果敢地跨出校门时的决绝,她就会下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干脆沉默不语。 在初中老师的眼里,胡杨始终是一个学习认真、性格开朗、听话的孩子。但是,在老师、同学以及父母的心头始终有一个巨大问号:胡杨究竟为何要离开校园?是青春在路上徘徊时的冲动,还是“蓄谋已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