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记者调查发现,受访者中想过辞职的公务员近六成,但最终无一人辞职。一些刚入职的年轻公务员告诉记者,他们在经历了短暂工作后,觉得与自己想象的工作状态相差很远,于是想到了辞职,但考虑到稳定、待遇、家庭等因素不会选择辞职。(2月13日《河南商报》) 连日来,公务员的话题被炒爆了,焦点大多集中在公务员的收入问题,辞职问题等等。据了解,“公务员热”在深圳降温了。但就全国而言,报告公务员的人仍在持续。记者采访到,想过辞职的公务员近六成,但最终无一人辞职,这意味这什么? 一些公务员想辞职,一方面说明国家的各项禁令发挥了作用,使得各种隐性福利灰色收入有所减少。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在职公务员的升值空间缩水,公仆意识削弱,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反差很大。一些安于现状的公务员,或许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剩下的积极履职的公务员还有多少,也值得存疑。 想辞职又不真正辞职的公务员现象藏有隐忧。从一些公务员的心声可以看出,他们许多人对目前的工作状态是很不满意的,之所以还在岗位主要是看中这些职位的相对稳定性,工资也在稳定增长,与其他行业想必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心态还是处于躁动的,随时进入跳槽状态,相当于把自己的工作看成了“鸡肋”。 不难想象到,这种不死不活的工作,其投入的热情很有限,也必然会影响到其工作的效率。“混工作”成了普遍的表征,就很难看到其积极作为了。此前曾有基层公务员自述“每天擦桌子证明自己还活着”就是一种真实写照。 公务员想辞职又不辞的现象除了折射部分公务员理想滑坡工作热情下降外也凸显公务员用人机制上的短板。一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情形仍然存在。有舍职不合理,效率不高现象。二是公务员福利待遇情况不够透明,影响了外界误读。三是公务员职业流动不自由不正常,倘若能去留自便,交流畅通,发挥到了自主工作的积极性,而不是纠缠于一种倦怠状态才是正途。 想过辞职的公务员近六成比例也蛮大的,这些公务员在职状态值得审视,其工作投入状态更值得拷问。(长江网 徐大发) 编辑:张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