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省政协委员赵惠仙建议—— 发放“教育券”农民工随迁子女凭券上学 中国甘肃网1月16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 流动农民工家庭背后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省政协委员赵惠仙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高度关注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提案》,建议我省探索实施“教育券”(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发给流动农民工家庭随迁子女)及“义务教育登记卡”(通过信息联网,对农民工子女就读、转学情况实施监控)制度,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解决我省流动农民工家庭随迁子女的就读问题,杜绝或减少随迁子女失学或辍学现象。 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失学辍学多 根据官方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北京、上海、广州青年流动人口生活状态总体好于全国同龄流动人口平均水平,有超过60%的人把孩子带在身边。即便如此,在子女基础教育保障方面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值得关注的是,“北上广”分别有3.5%、5.1%、5.3%的随迁儿童既未入学也未入托。我省也不例外,2006年后我省每年增加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有5万人左右,目前随迁子女总数达30多万人,流动农民工家庭背后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 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特别是在分享流入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尚存在一定障碍,部分农民工子女仍然无法进入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而只能就读于办学条件比较简陋的民办学校或无正规办学资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据统计,2011年全省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由于家庭的经济实力差,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在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儿童中近10%处于失学辍学状态,近半数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失学率、辍学率远远高于全省儿童的相应比例。 发放“教育券”让农民工子女凭券入学 “要让包括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内的每个适龄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赵惠仙委员说,同时应该健全教育投入制度,建立教育经费政府间分担机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因此,应尽快建立与省级与流入地及流出地政府之间的经费分担机制,省级教育投入与农民工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教育投入要有一定比例,形成一个省级、地市、流入流出地等政府各自责、权、利明晰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甩给流入地政府。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探索借鉴美国“教育券”“流动教育计划”(MEP)等制度的可能性。“在二战后美国为了解决公立学校制度日益僵化和效率低下问题,实行了‘教育券’制度。”赵惠仙告诉记者,“‘教育券’的目的是政府改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发给每位学生,学生凭教育券可不受学校性质(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和学区的限制自行选择就读的学校,从而使学生免受指定学校入学的限制,享有均等的择校权和机会。” 探索实行“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 为避免因迁移流动对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主要指5~17岁迁移的农民工的子女),美国联邦政府在1966年制定了“流动教育计划”(MEP),该计划旨在为流动儿童提供补偿教育和服务支持,减少流动对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积极借鉴美国的教育券及“流动教育计划”(MEP)等制度,进一步明确对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财政投资责任,实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省政府承担为主、地方政府提供支持的投入体系,建立全省性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全省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信息联网制度,费跟人走,无论他们流动到哪里,都能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 赵惠仙委员还建议探索实行“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由流出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给每个流出的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注册学籍,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建立义务教育登记卡,当农民工流动时,这种卡也连同流动人口“五证”(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健康证、计划生育证)一起经有关部门检查登记,作为农民工子女随时入学的依据,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同时也对农民工子女就读、转学情况实施监控。(两会报道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