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你好,这里是人民网访谈节目香江直通车。今天坐在我身边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施荣怀先生。施先生欢迎您。 施荣怀 您好。 主持人 施荣怀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跟随父亲到内地兴办实业,今天就来请施先生谈一谈他创业多年的心得,也请他就内地与香港的经贸交流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 主持人 施先生,您和父亲算是早期到内地去开设兴办实业的香港企业家,可不可以谈谈那个年代在内地做生意容易吗?是怎么样能够让您把在江西的纺纱厂做到当地最大的规模?可不可以谈一谈这方面的心得? 施荣怀 其实我们应该算是最早那一波在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到大陆去发展的。我是1985年在外国念完书回香港,我就加入父亲的公司工作,那时候规模还是在比较初期发展的阶段。上阵不离父子兵,我在外面打工打了半年多时间,父亲和我大哥还是说,你回到公司来帮着家里做事情,家里需要人。那时候心理上也没有做好准备,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事情。因为我自己本身念的是理科,我念化学的,我也不是念商科的,其实对商业应该说一窍不通。知道的一些皮毛就是平常在日常的家庭生活里面听到父亲和大哥在谈的一些公事。我是比较传统的福建人,我老家是福建晋江的,父亲、兄长说的话我们就要听,尽管自己还有别的一些理想,还是想再继续深造,但是,家里需要的话,我们还是觉得要尽儿子、尽弟弟的一份责任。就开始跟着我父亲,跟着我大哥走南闯北。我第一个出差的地方是在东北,在大连,在沈阳,其实那时候也是没什么,刚才说了自己也有很多事情不懂,只能跟着、听着,有时候做先头部队,我父亲教我们也不会说老二你这个事情你要去怎么样做,你这个事情要怎么样去想,他也不多说的,只能跟着他跑的时候听听他是怎么样去处理一些事情的。 施荣怀 你说那时候难也很难,通信不方便,交通不方便,我记得当时有时候去广交会,你有没有坐过飞机从香港飞广州。 主持人 很少。 施荣怀 我估计比较少,但是我们那个年代有的,那个年代有香港飞广州的飞机,因为陆路交通不发达,直通车可能一天有一班,或者有时候还不是每天都有。现在你开个车到广州去两个小时,那时候是五个小时,也不知道路况怎么样,那时候港深高速还没有通。交通不方便。那时候没有传真机,没有电子邮件,你要打直拨IDD也没有,要预先安排,不是现在你拿起手机,你要给北京,给全国各地,全世界都可以打电话。那时候我们要预定电话的,在香港的电信局订明天我要给上海几点打电话,一般我们是这样订,上午订两个,下午订两个,北京订一个,全国各地都要这样预定,还有一些地方不是你预定就有。确实,那个年代,和现在的通信不方便,这个是有些难处。 施荣怀 但是你说好处,其实那时候国家正在发展,大门刚打开,什么物资都需要,市场很大,留着让我们去开发,我们只要外面拿到物资,她到货源,就有人跟你买的。我们拿到货源,我是做纺织原料的,做涤纶,所有你穿在身上的原材料我都做。我们拿到,卖到大陆去。我们赚钱,他们也赚钱。而且那个时候,计划经济,不是像现在遍地开花,你盯紧了某一些地方或者北京的部门,他们每年每个季度有一些计划,我要购买什么物资,比较清楚。反正直线,而且人和人之间,因为通信不方便,现在都是微信,都是wifi,那时候都是见面去谈的多。那时候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很近,那时候我20来岁,对手都是年纪比我大十多、二十岁的,但是也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到今天都是。那时候机会比较多。现在我回头看,幸亏我是那个年代经过大陆这个市场,你说今天让我又是20几岁,让我重新去做这些事情,我觉得难度大了很多,机会少了很多。我进入大陆工作30年,应该说是尝到国家改革开放,就是和国家一起发展,我们是能够在这里面分到一杯羹,也学到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也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但是这里面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个中也有很多起起伏伏、风风雨雨的,30年的事情,说来话长。 主持人 施先生也是刚才把您这几十年在内地经商的经历进行了一个浓缩的整理。您在江西开纺纱厂开到当地最大,有什么策略吗?怎么样从竞争激烈的环境里面脱颖而出呢? 施荣怀 其实我自己办工厂是1989年,第一个工厂在上海崇明岛,接下来在江苏无锡县,又到湖南,又到广东,我是这样走过来的,香港有很多都是从珠三角往北、往西、往中部去发展,最后我总结,还是落地在江西,取个折中。从香港去江西也比较方便,首先我选这个地方,为什么选在江西?现在飞机过去一个小时,我工厂离机场也是一个小时。交通比较方便。当时我们去的时候劳动力比较便宜,也比较充裕。江西省也是一个全国来讲劳动力出口的大省,电力比较便宜,当时想我选什么地方好呢?上海、江苏确实地价,各方面的生产成本也比较高,广东省其实也是一样,我去了几次和他们谈,觉得非常有成绩,其实很多时候,去的时候都是很有诚意的,但是有时候去了以后,情况不一样了,有时候确实是关起门来打狗,我觉得我敢大胆这样说,因为毕竟有快30年的经验,我办江西这厂也差不多五年多、六年前了,在行业里面,我觉得,要有规模,你不走规模化,不走自动化,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积压,越来越小。所以我开始去的时候也没想到要做到江西省最大的,但是做了第一期,一期我们做十万纱锭。 施荣怀 我自己记得80年代到河北、河南的一些工厂,可能你们没有概念,十万纱锭是什么意思,那时候一万纱锭的工厂大概需要一万工人,十万纱锭的工厂,我想按比例去乘的话,也要两三万。但是我现在今天这个工厂发展到快40多万纱锭了,两千多人。如果我这工厂要十万人,光公司的开支一年要多少钱?要养十万工人。其实就是劳动力成本省下来,自动化程度的增加,在四五年期间,我们也在江西立足,觉得确实整个环境比较适合我们继续发展。我应该是三年前在香港市场主板上市,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做到全国最大的。 主持人 刚才您也讲到了您也是去了内地不同的省份去考察,最后确定在江西把这个事业做大。您在内地这么多年,相信也去过内地的很多省份,您觉得这些年内地变化最大的、给您感觉最深的是什么? 施荣怀 一个是人的改变,人思维的开放和改革。早期去的时候,毕竟确实那时候,我们以前去没有人穿西服的,都是穿中山装的。我到一些公司去拜访他们,因为通信不方便,有时候能去到才去约,才去见。去买菜了也有,去洗澡了也有,因为那时候北方很多家里都不一定有热水澡冲凉。那时候是相对确实很纯朴,我刚才一开始说交了很多很好的朋友。但是毕竟我们是去做生意的,我们不是纯粹去交朋友,交朋友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意成功不成功的环节。但是越来越看到,在生意场上,内地的我们的对手也好,朋友也好,他们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香港人去学习的地方。比如说我经常看今天我们说电子商贸,阿里巴巴,那么大的平台,那么大的一些企业都创造出来了,回想我们2000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电子商贸了,但是你说今天,回头看,香港还剩什么?电子商贸好像没有,没有一家像样的,就是不好比。电话,我用的是国产的,香港其实在这方面,早期应该说很有条件去发展这个,但是,我们没有什么很突出的。在很多方面,我觉得现在内地工商业界,他们的创新、拼搏的思想的积极性,值得我们去学习。我自己经常鼓励我们的会员,工业界的,当然过去二三十年,大家每年都是双位数字的盈利增长,你说再去掏腰包去做一个大手笔的投资,很多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小孩,二三代也不一定像我那时候愿意去接父亲的班,推进的难度很大。但是这方面,我看,内地的企业家,这种拼搏创新敢干的精神,我们香港工业家一定要好好地去思考和检讨。 主持人 刚才您也是讲了您在内地感受到很多,不仅感受内地的变化,也学到了很多可能香港难得一见的一些生活。我相信很多港人北望神州,都很憧憬这样一个很大的生意,您有哪些建议想要在内地兴办实业的港人? 施荣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