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与科学的膳食习惯,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工作精神状态,能更好地抵御疾病。按照营养配餐的科学理念与传统的膳食习惯,人们通常将每日进餐分为三次,即早中晚一日三餐。
科学膳食,要把人体一日内需要的热能和营养素合理地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去,这样每餐所摄取的热量约占全天总热量的1/3左右。但是,午餐既要补充上午的热量消耗,又要为下午的工作、学习提供能量。因此,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这样,早餐一般占全天热能的30%,午餐占全天热能的40%,晚餐占全天热能的30%,以适应人体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
早餐养心:吃好早餐,心情舒畅一整天
有一句“金早餐,银午餐,铁晚餐”的说法,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早餐的重要性。早饭吃得好的人,整个上午血糖水平均保持在正常水平,所以不论是脑力劳动者或体力劳动者都会感到精力充沛,工作效率很高。
经过一夜的睡眠,在前天晚上进食的营养已基本耗完,因此,早上只有及时地补充营养才能满足上午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如果经常不吃早餐,危害性很大,最显而易见的是体力不支、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而且患胆结石的几率非常高。另外,长期不吃早餐或早餐不讲究者,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病率也较高。因此,早餐是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好。
每天坚持吃营养早餐,是延年益寿的要素之一。因此,早餐一定要吃好。要选择最合理的营养搭配,以供身体所需。起码应包括谷物、动物性食品、奶类及蔬菜水果四大部分。一般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合理进食早餐。
一、营养搭配
蛋白质:早餐要有一定量的动物蛋白质,如鸡蛋、肉松、豆制品等食物为佐餐。因为人体是否能维持充沛的精力,主要依早餐所食用的蛋白质而定。
碳水化合物:早餐时进食一些淀粉类食物,比如馒头、面包,粥等,因为大脑及神经细胞的运动必须靠这些食物的糖分来产生能量。
维生素:早餐时最好能再吃些拌菜、泡菜、蔬菜沙拉、水果沙拉等,因为这些食物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维生素。
二、早餐守则
水分补充:人体一天水分所需,最好有1/3量在上午补充完毕。水分补充在早晨也很重要,如果能在未进食前先来杯开水,活络肠胃;或者喝一杯蜂蜜水,也可以清肠胃;餐后来杯助消化的乳制品,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复合性糖类:复合性糖类的热能,也是早餐时不可缺少的,摄取一些全麦面包等全谷类制品,可迅速提供你所需能量及多种营养成分。
清淡:一定要记住,早餐宜清淡。因为油脂含量过多的餐点,会使血液循环减缓,血液带氧量减少。
三、就餐时间
一般来说,早晨7~9点是吃早餐的最佳时间。
通常,起床后20~30分钟再吃早餐最合适,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
早餐不但要注意数量,还要讲究质量。最好少吃稀饭、甜面包或炒面等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以免使脑中的血清素增加。因为血清素具有镇静作用,使大脑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早餐也要注意变换,不可千篇一律,至少应该每周换一种主要食物。并且,早餐也不宜吃含有大量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油条和熏肉等,这些食物不但不易消化,还会加速胆固醇的升高。
午餐养智:吃一顿营养俱全的午间大餐
午餐是补充营养能量最关键的一餐,除了要补充上午工作的消耗,还要满足下午工作的需要。通常,早晨刚刚起床还不是很饿,也吃不了太多东西,晚餐又不好吃太多,所以中餐最重要。
午餐的食物要注意多样性,注意荤素搭配,营养俱全。一定要有一些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如鱼类、肉类、蛋类、豆制品等;并且要有米饭、馒头、玉米面发糕、豆包等主食;还要搭配一些新鲜蔬菜,这样才能保持体内血糖继续持于高水平,以保证下午的工作和学习。
照理说,上班族的午餐结构应营养更高一些,最好以吃蛋白质和胆碱含量高的肉类、鱼类、禽蛋和大豆制品等食物为主。要知道,只有这类食物中的优质高蛋白才可以使人的血液中酪氨酸增加,进入人脑之后,可转化为使人头脑保持敏锐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胆碱则是脑神经传递乙酰胆碱的化学介质,乙酰胆碱对脑的理解和记忆功能有重要作用。
特别注意的是,午餐尤其忌吃方便类食品,例如方便面、西式快餐等。这些食品营养含量很低,根本就不能供给身体的营养所需。此外,午餐也不能天天都吃一道菜,一定要经常更换。
下面介绍几道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午间大餐:
海带肉丝、素什锦:主菜是鲜肉、海带、榨菜、青椒;副菜是西芹、西兰花、油面筋、水发肉皮。
土豆肉排、香菇菜心:主菜是肉排、土豆、西芹;副菜是油菜、豆腐干丝、香菇。
茭白肉丝、素什锦:主菜是鲜肉、茭白、菜椒;副菜是黄瓜、腐竹、胡萝卜、黑木耳。
鸡蛋肉块、生菜:主菜是鸡蛋、五花肉、青椒丝;副菜是生菜、虾皮、枸杞子。
晚餐养颜:清淡少吃睡得香
按照科学的膳食方式,晚餐要以清淡、容易消化为原则,最好选择:面条、米粥、鲜玉米、豆类、素馅儿包子、小菜、水果拼盘等食物。并且,应在就寝前两个小时进餐,还要特别注意不要吃肉类食物,并且,最好吃八成饱。
如今,由于午餐作为正餐的习惯早已被打破,晚餐也成了现代家庭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和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丰盛的晚餐好像成了人们最快乐的享受。于是,不少家庭的晚餐菜肴都很丰盛,像鸡、鸭、鱼、肉、蛋摆满餐桌。有一些家庭在晚上八九点钟,甚至十点才吃晚餐;有的人下班后就开始忙“应酬”,吃喝几个钟头,才腆着肚子回家;还有的人加班熬夜后把晚餐和夜宵放在一起,吃完后马上睡觉……
殊不知,这些不好的晚餐习惯便是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这种以晚餐补早餐和中餐的饮食习惯在运动量不足的情况下,会给身体健康埋下“定时炸弹”。像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可以说与晚餐进食不当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夜间基本没有活动,吃多了易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还可能使脂肪沉积到动脉血管壁上,导致心血管疾病。所以,晚饭最好只吃八成饱,这样有利于消化和吸收。而且应多注意摄取膳食纤维,少吃脂类,这样有助于消化,利于排便。
一般来说,晚餐在六点左右吃最好,尽量不要超过晚上八点。八点之后最好不要再吃任何东西,饮水除外。晚餐千万不能吃饱,更不能过撑。要以吃得少睡得香为准,不过,具体吃多少应依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个人的需要而定,以自我感觉不饿为度。并且,晚餐后四个小时内不要就寝,这样可使晚上吃的食物充分消化。
#p#分页标题#e#晚上尽量不要吃水果、甜点、油炸食物,而且最好不要喝酒,因为酒精的刺激使胃得不到休息,会导致睡眠不好。晚餐应选择含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最好能有两种以上的蔬菜,如凉拌菠菜,既增加维生素又可以提供纤维。可适当吃些粗粮,也可以少量吃一些鱼类。
一日三餐不可少
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是的,一日三餐是正常饮食,少吃一顿也不行。
从生理角度来看,人什么时候吃饭是由生物钟控制的。科学讲,人的进食习惯分为一日三餐(早、中、晚)也是最合理的。因为在这三个时间段里,人体内各种消化酶的分泌特别活跃,消化吸收能力也较强,能充分地保证机体的营养需求。
近年来健康调查表明:胃肠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健康隐患堪忧。原因是生活节奏较快,生活没有规律,很多人特别是一些上班族,忙起来往往有上顿没下顿,时而半饥不饱时而暴饮暴食,殊不知,这样的饮食方式对健康非常有害。因此,培养科学的“吃饭”习惯,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健康小贴士
半饥不饱或暴饮暴食是身体健康的大忌。掌握一日三餐的进食量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吃得太多或太少都不好。据测算,成年人一天的进食量大致如下:粮食500克,鸡蛋1个,瘦肉100克,鱼150克,豆类200克,蔬菜500克,牛奶200克,植物油25克。
(责编:采蘋)
文章摘自 《老人言》
作者:刘影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更多文章进入书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