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1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走在纽约勿街上,除了成群指指点点、购买纪念品的观光客,人行道上几乎清一色皆是长者。华埠人口老化的情形,由近十年的人口结构看来,比表面上的现象更明显。与老年照护相关的社工机构更加重要,日间照护中心等产业也应运而生,小区服务资源虽多,另一方面,纽约市向来严重的贵族化(gentrification)是否即将全面动摇华埠固有文化,这项隐忧亦浮上台面。
根据2010年纽约市人口普查结果,曼哈顿华埠86.4%的人口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人,远高于全纽约市平均的78.4%;65岁以上长者人数高达16.1%,比全市平均多了4个百分点,显示华埠高龄人口多、儿童与青少年比例低。观察2000年到2010年的变化,更能发现人口下降最明显的年龄层在0岁到19岁,此区间人数减少2931人。而有18岁以下孩子的户数减少了1000多户,下降多达23.3%。
从曼哈顿华埠的三所公校:公立1号小学、公立130小学及公立124容闳小学的注册学生数量来看,华埠年轻人口减少的速度。2006-2007年度,三所小学注册人数总共2698名;2012-2013年度,剩下2302名学生。纽约的华人总人口持续上升,但华埠却流失将近400名学童,显示生育年龄内的华裔人口已较少选择住在华埠,而他们的下一代,也将不会在华埠长大。
华策会人瑞中心主任伍宝玲认为,人口老化是事实,主要原因在于华埠居住环境比较不好,许多华人第二代“生长在唐人街,但不喜欢住在唐人街”,又因为经济能力比上一代好、住得起较贵的小区而离开。对他们来说,帮孩子选学区、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是重要的。“美国孩子大了不一定养父母的。不过其实也有子女希望父母能搬去与他们同住,但老人家不愿意,他们喜欢自由。”伍宝玲说,华埠现在是“走一个就少一个”,有些老人因为孤单,心理健康也成为一大问题。
然而她也坦言,人口可能不全然如表面的数字所反映,实际上,以福州人为主的新移民仍在流入华埠,只是其中有许多尚未纪录的无身份移民,“常常一个公寓住好多人,有些房东藉此增加房租,甚至一个床位三班制,原本是两家庭式的楼房隔好多间,变成民宿。”
因应老人需求,日间照护中心愈开愈多,每天都许多长者前往休闲聚会,但偏老的人口结构也对特定类型的商家不利。“客人真的不多,因为我们做年轻人生意的,但这里没有年轻人啊。”连锁茶饮店店长洁西卡说,她是在纽约长大的华裔,看着华埠变化,相当感慨。她表示,店铺不赚钱,老板已经准备要将店转手卖出了。
伴随人口老化而来的,是贵族化的隐忧。华埠有许多租金管制(rent control)和稳租(rent stabilize)类型的楼房,以最优惠的租金管制而言,若租户子女没有长期和父母一起生活,老租户过世后,房东便可用市价出租房子。据第三小区委员会委员陈家龄观察,不少房东尤其喜欢租给租约一年的学生或年轻白人夫妻,由于流动率高,来年换房客涨租容易,能够得到较高利润。因此,华裔青年人口的流失,实质上将别的族裔带进华埠小区。
同以2000年到2010年普查来看,华埠人口减少了8.7%,华人则减少高达16.8%,即华埠少了近6千个华人居民;同时期,所有族裔之中仅有非西裔白人人口上升,且增加超过2千人,幅度达42.2%。纽约市单一小区内白人增加、其他族裔减少的现象,通常伴随区内房租房价和生活费的上涨。全无例外地,这种“贵族化”最终皆冲击小区原本固有文化,也排挤原居民。
华埠商业改进区行政总监陈作舟举例以前犹太裔、爱尔兰裔等在如今的华埠消失、意大利裔剩下失了原味的小小一块商业街区为例,认为贵族化或许是城市自然循环,“就像坐公交车,每个人都上车搭一段后下车,另一个人又坐上。”他说,留住华埠的人与特色是困难却刻不容缓的工作。而如何透过各方合作达成目标,仍考验着华埠人们的智慧。(刘美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