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主任张蕴岭。沈晴 摄
新华网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 彭纯 张免 沈晴)近来,“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在国际舞台上刮起了一阵“中国风”,也让各种“中国威胁论”的声音甚嚣尘上。面对质疑声,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主任张蕴岭日前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中国的“独角戏”,而是沿线各国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大合唱”。
“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三大差异
目前,不少媒体将“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分别比作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张蕴岭看来,这两者没有任何可比性,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几者间的差异。
首先,从性质上看,“马歇尔计划”是当年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是一个援助性计划;“一带一路”并不是援助,而是中国提出的倡议,是共享共建的一个大规划。
其次,从特点上说,“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人出资,援助欧洲经济复兴、重建;而“一带一路”不仅中国一家出钱。中国是倡导者和参与者,当然也可以起领头的作用,但“一带一路”绝不是中国唱“独角戏”,而是沿线各国“大合唱”,官方文件也阐明其目的是共同建设、共同受益。
最后,从方式上看,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基金、在上合组织推动建立银行、在金砖国家推动建立银行等,是建立一种新的融资机制,对现有的机制并不是替代,而是补充。
亚投行不只是为“一带一路”服务
张蕴岭介绍,当下与亚投行类似的国际机制主要就是世界银行,它最初设立的目的在于帮助战后欧洲恢复重建,与“马歇尔计划”相辅相成。当欧洲逐步稳健发展后,世界银行的功能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建设中来,但其资金量有限,并且网撒得较广。
在区域内的亚洲开发银行资本金一千亿,投资领域也很广泛,而且不仅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因而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也就相对较少。所以区域内需要一些新的融资机制,亚投行便是其中之一。亚投行不只是为“一带一路”服务,而是更广泛地用于支持亚洲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
过去,其他合作性的国际、地区的金融机制无法提供此类资金,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时间长、收益慢,这就需要一种具备特殊功能并且定性的金融机制。此外,亚投行还会采取一些PPP(公私合作)的方式,也就是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共同结合,这也会吸引一些除政府投资外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一带一路”连接欧洲向东与中国向西
在被问及“一带一路”进入欧洲经济圈对美欧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的同盟关系带来什么影响时,张蕴岭说,“一带一路”对美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应该没有太大影响。欧美同盟关系有两层,一层是紧密合作,另一层就是安全。“一带一路”是打通各关节,建立广泛的发展带,实际上对欧洲美国都有好处,它接通了东部亚洲和欧洲的联系,还包括了中亚、西亚这一片广阔地区。
目前,欧洲最发愁的就是经济找不到增长点。90年代欧盟就曾发表过“开拓新边疆,到亚洲去”的文件。后因金融危机、东南亚危机扩散,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又遇到欧元危机,内部经济不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正好将向东走的欧洲和向西推的中国契合起来,为欧洲走进亚洲市场搭起了一座桥梁。
欧洲加入亚投行是率先“造反”?
截止4月1日,提交申请加入或已经加入亚投行的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除了美国和日本,世界上没有哪个重要的经济体缺席。显然,美国与日本在现阶段选择不进入亚投行,对自身的影响自然是不可小觑。
有人说欧洲加入亚投行是率先“造美国的反”,张蕴岭表示这样的说法不妥。他认为,欧洲国家(在之前的体系中)不占主导地位,也没有什么负担,既然有个新的亚投行,有机会就可以过来。同时,从经济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希望参与亚洲建设来拉动本国经济,也有现实利益。
张蕴岭说,没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没有影响力,是美国和日本没有加入亚投行对自身的影响。他认为,一开始亚投行让美日有点“发懵”,因为亚行、世行等现有机制都主要由美日掌控。但将来事实会证明,新的亚投行和现有的机制将会是一种互补关系。
在解读日本为何选择暂不加入亚投行时,张蕴岭分析说,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转换问题。日本对中国的崛起非常敏感,需要一个适应期来考察中国的动向。亚行的行长表态很清晰,将来亚行将会和亚投行进行合作,两家合起来才能做大事,只有一家显然是不够的。到现在为止,日本政府也没有明确表态参加与否,实际上是留了一个后路。事实上日本也许只是接受不了一开始就参加亚投行,更何况还有美国的作用。
[责任编辑:
张敏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