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镇安-镇安县主流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 | 镇安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甘肃平凉多元产业“帮”民富 官员当“贴心亲戚”解民忧

2015-10-15 18:02 | 来源: |浏览:

  中新网兰州10月12日电(崔琳)“早前,我们颉岭村的老百姓分散居住在山沟里,用水基本靠驴驮,每挑一次水,人和牲口都得走上个把小时;农电线路带不动电视机,更别说搞现代化养殖了,一年到头也没什么收入……”谈起曾经的“穷日子”,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颉岭村的村主任,马文成不禁皱起眉头。

  中新网记者近日在颉岭村的集中安置新址看到,一幢幢红顶白墙体的砖瓦新房整齐排列在路边,蓝顶灰墙体的标准化牛棚也完成建设,通村道路正加紧硬化,太阳能路灯、千伏安变压器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几户农民正使用农机粉碎、储存秸秆,为随后集中规模化养牛做好准备。

  马文成解释,原先我们养牛就是为了耕地,大多农户仅有3至5头牛,还采取人工放牧形式,费时费力还没办法扩大规模,2014年我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660元。

  “苦日子总算是熬到头了,村上终于能够实现现代化养牛了。”马文成指着自己新盖起来的两座牛棚告诉记者,他今年打算贷款养殖50头牛,按照每个牛犊可以卖一万元、两万元的市场行情,不久后他就能还清贷款并且致富了。

  连日来,记者走访平凉崆峒区、静宁县、泾川县多地了解到,“平凉金果”正值采摘时期,使得部分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以静宁县为例,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当地农民人均果品收益456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

  对此,平凉市委副书记王奋彦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平凉已走出一条依靠产业扶贫的路子,果品、核桃、药材、设施蔬菜、养殖业等逐步取代小麦、玉米、洋芋成为“支柱”,呈现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特点。

  王奋彦介绍,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影响,目前平凉市贫困面仍高达20.87%,剩下的594个贫困村、40.6万贫困人口是最难实现脱贫者,加之这里农业、农村、农民基础薄弱,已脱贫的人口大多数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因灾、因病、因学、因婚等返贫现象较为普遍。据调查,全市常年返贫率在5-10%,灾年更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平凉市多年来坚持把扶贫工作“精准到户”,派驻干部挨家挨户分析“穷因”并制定出解决方案。“只有把自己当成百姓的亲戚,了解他们的需要,用真情感动他们,才能真正调动起困难户的致富积极性及信心。”王奋彦时常给驻村干部支招,并针对具体情况举实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扶贫对象识别上,平凉采取“农户报、社内评,村民议、入户查,村级定、乡审核,两公示、一公告,实名管、动态调”的“五步”识别法,进一步摸清了全市40.6万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并实行实名制管理,以此确保精准识别、数据准确、经得起检验。

  王奋彦介绍,为确保“精准扶贫”各项措施任务落到处,平凉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31亿元,落实财政专项资金2.52亿元,双联单位筹集帮扶资金6568万元,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95亿元、双联惠农贷款5.55亿元、妇女小额贷款5200万元,集中用于扶贫开发。

  同时,平凉市政府还制定了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力量整合和加强管理《实施办法》等,建立了月跟进督查、季度汇总上报、半年通报、年终总结的督查考核工作机制。

  此外,平凉还健全了市有领导小组、县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四级精准扶贫工作体系,推行减贫摘帽、正向激励、惩戒约束、逢提必下等制度。

  谈及脱贫大战的规划,王奋彦表示,平凉已结合市情实际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两个实施意见和精准扶贫饮水安全、动力电、交通道路、危房改造等19个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表明了补齐短板,强化弱项的态度。

  “按照计划,我们相信,2018年平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14元、2019年达到9118元、2020年达到10000元以上,与甘肃、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王奋彦如是说。(完)

  网站介绍   商务合作   网站声明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3-2022 镇安门户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