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作楼市调控利器的住房限购政策,其退出速度之快超出了预期。全国46个限购城市超过30个调整政策,近八成城市取消限购是否说明救市行为升级?房价会如何走? 8月13日,央视财经频道《午后财经》节目中,央视财经评论员、单仁资讯集团董事长单仁表示,取消限购不意味着房价飞涨,房地产市场回归到供需关系的本质。 他认为,中央管控房地产市场要精细化,分级管控;地方政府需要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力扶持本地的大量税源,赢得改革的空间和时间。 一、解析限购退出原因 自从6月26日呼和浩特宣布取消住房限购政策之后,解除限购渐成风潮。近日合肥、太原等城市加入这一行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36个城市在限购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松动。目前只剩北上广深、南京等10个城市仍未放开。值得关注的是,有一些“非限购”城市也加入了“救市”行列。 限购政策的退出速度之快超出了预期,楼市不振显然超出了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等相关利益方的承受限度。业内人士认为,地方政府解除限购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土地财政的萎缩与债务偿还的压力。 财经评论员叶檀指出,房地产与中国经济血肉相连,中国经济对其的依赖是“深度上瘾”。取消限购显然是“戒毒”过程中的一次反弹。 “今天的释放是回归市场的行为,还原市场本身的供需关系”。单仁表示,房产限购是政府管控的行政行为,但房地产首先是市场,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所以房价下跌一方面是因为供应量过大,库存积压,小地产商回笼资金愿望强烈导致抛售,使得房地产市场风声鹤唳;另一方面,用户购买愿望取决于价格预期。 但单仁也强调,房地产市场但非一般市场,必须有管控。房价下跌会影响诸多方面,比如影响开发商拿地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的安全。 二、限购真的抑制房价了吗? 限购松绑后,一些城市的房地产成交量确实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回暖,更多取消限购的城市的成交量几乎都是短期冲高后又快速回落。 对于解限后房价的走势,单仁与叶檀一致认为,取消限购不一定房价飞涨。 他们分析,在限购的过程中,“一刀切”误伤了刚需,有些刚需也被压制住了。郑州等城市的回暖数据,有可能是限购压制的刚需的短期释放,不一定是可靠的需求数据。 单仁进一步分析: 1、放松限购后,短期内房价不会有很大反应,如果供需慢慢平衡,有了上升预期,购买能力的人进入市场; 2、银行也要考虑,如果房价继续下跌,也要考虑放贷和利率的安全性。 “我们看到,即使有限购,房价还是在涨”。单仁质疑限购降房价的功效。 事实上,限购和房价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 购房者入市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资格(与限购有关) 2、购买力 3、意向,可见限购只解决一个环节。 单仁表示,除去考虑政府、供需关系和资金这些因素,重要的是买卖双方的博弈,消费者的入市跟预期有关,预期涨价刺激了疯狂入市,预期变盘大家反而冷静。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激活楼市仅放开限购收效甚微,于是开始寻求其他方式如,调整公积金贷款、放宽落户条件以及减免税费等。 三、转型和“救市”如何平衡? 房价居高不下,库存不断增加,预期出现变化,信贷收紧,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调整,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出现问题,推出救市举措。这就带来了一个两难局面——“救市”如果成功,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仍然有依赖性,永远无法“戒毒”;如果不成功,多重利益受损能否承受?房地产绑架经济的状态如何摆脱? 叶檀并不赞同“救市”说,她认为“现在政府学聪明了,这次取消限购是给个垫子,短期内救市,让房价掉下来稳一稳,争取转型时间”。 单仁也表示,楼市调控是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地方政府想救市,借助高地价保财政收入;中央想控房价保民生,不能把房地产一下子“掐死”,同时不想又放开让民怨沸腾,希望楼市调控“软着陆”。 自1998年市场化改革以来,楼市之所以弊病丛生、问题重重,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脱不了干系。 单仁建议,楼市行政调控应更多回归市场,取消限购限贷,恢复房地产市场本身的活力。 他认为,政府管控房地产市场要精细化,分级管控;把刚需,升级换房,商业投资这几类分开考虑。 首先,刚需房要严控,从房价、税收等方面着手保证市场平稳; 其次,大面积住房应该放开,有钱就有资格买,这对刺激国内市场有好处。 “房地产市场不是铁板一块,住房性需求,旅游地产、养老地产都会有分化。” 地方政府方面需要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赢得改革的空间和时间。单仁建议,地方需要发力扶持本地的大量税源,房产税远水解不了近渴。政府回归本职,致力于改善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创业,促进本地经济转型。 “比如深圳市政府在促进电商转型上,过去只是给企业资金支持,现在托付给基金管控,有效率地推动转型”。 对于老百姓来说,单仁建议大家看清未来,房地产税一定会落地,替代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至少2017年才能落地慢慢消化,保护基础的刚需人群。 总之,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稳定意义重大。需要平衡好各个利益主体,从长远角度着眼调整中国经济的良性平衡。 【想看更多互联网新闻和深度报道请关注速途网官方微信。(微信号:速途网)】 |